原民保種
image 1920-800-1

走進 山林裡
走進 山林曆

故事,要從無患子的落果開始說起...
「amin nga vaqu a tja kudakudain.」
—我們的生活依循著小米而轉動。

土坂,大竹高溪流域。
這裡的農事節奏,是從山林的語言中讀出來的:
哪棵樹落果了?哪種花開了?族人們依循著這些植物的訊息,引領著整地、播種、疏苗、採收……每個時序,都與山林的呼吸同步著...

就像是漢人熟知的 24 節氣概念,
這是土坂部落專屬的小米生活曆,而且是依在地場域高度客製化的山林曆!

1200-800-1農友藍保解說山林曆
image 201920-800-2
「amin nga vaqu a tja kudakudain.」—我們的生活依循著小米而轉動

小米種植,就是一年的循環。
從選定種植地、開墾、播種到採收的各階段都有相對應且慎重的祭儀。
小米不只是食物,更是我們文化的根本。

580-390-9溪石屋收集了各品系小米<br>一是留種;另外也一邊種植580-390-10農友皓菁介紹山林曆
580-390-1芋頭580-390-8芋頭乾

#口述 Dradrivy Qaljecime 鄭皓菁

小米的旅程,始於 11 月無患子樹(zaqu)的落果,
那是整地的信號:族人會開始燒墾、拔草,或是用機器翻土來整理田地。

種小米前,排灣族會有一個開墾祭儀。
我們會告訴祖靈,說我們要準備開墾:我們是你們的孫子輩,也許很多做的不好,希望你們給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耕作的這個地方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12 月到 1 月,當烏皮九芎花開,就是小米播種的時節。
我們這裡播種的方式是撒播,讓小米在自由在土壤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2 月春雷響起,小米發芽、接著芋頭下種,作物的接力一段段地展開。

在 2 月大概過了 3~40 天的時候,小米長出來,因為撒播緣故,小米會長得較密集,這時就要開始要做疏苗間拔,讓小米不要互搶養份。

「每一株都那麼好,該拔哪一株?都讓人好捨不得。」

「你要學會取捨,要讓每株都有完整空間成長。」我先生藍保常說不要捨不得,要斷捨離!

進入 4 月,動物進入繁殖期,小米也進入快速成長期。這時,我們會減少進田區,不打擾小米長大,他們在溝通,他們在交流,他們在適應土地著...

此時,我們就會做男女養成教育。
男人學著補獵、捕魚、修繕屋頂、檢查山水;
女人則開始醃漬、針線、準備過冬的食物。

養成教育長輩一定是帶孩子輩一起做。
即使孩子們很多還不懂,日子久了,他們會記得——媽媽曾在哪個季節醃了什麼,爸爸補獵時的準備。那不是刻意教,而是自然而然的身教,傳承於是乎形成。

1200-800-2小米綁成串
580-390-11製作綁繩580-390-7製作綁繩<br>在腳上繞一下就完成一條綁繩了
580-390-3農友藍保邊採小米綁成一把580-390-5小米田也間種樹豆

每個族群、部落及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習慣的山林指標!

考考大家,為什麼每個部落的山林曆會不一樣?
因為每個地方的林相不同,
所以來我們這裡,我們會強調這小米生活曆是獨有在土坂大竹高溪流域....

我們會觀察我們的環境。
例如不能去找花期很長的植物,比如說七里香。那花期太久,無法當作準確的指標。
大概都是找花期一個半月左右的植物。

山林裡的農作時序,不是鐘錶時間刻劃出來的,
而是風吹、果落、花開之間流動的節拍。

走進山林裡,也走進土坂的山林曆;
這裡不像一個景點,更像是一個節奏,
比城市慢了一拍,卻更接近心跳。在這裡,每個人一定都可以找到自己與土地共鳴的韻律及節奏感。

1200-800-3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