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山

認識推動有機

南安布農山村 2024 / 12 / 10 1534

11月21日,布農豆豆班來到了東華大學「生態與族群」的課堂中,以「布農族里山智慧與韌性」為題,向學生分享布農族的保種文化和順應自然的種植智慧。豆豆班幾乎全員出動,從展示實物標本到動手烹調布農雜穀,帶來多樣的教學方法。希望能讓學生感受到,在氣候災害愈趨頻繁的此刻,可能的因應之道並不在遙遠他方,而就近在身邊。

豆豆班擺出布農傳統豆類、穀物進行解說與展示,許多學生皆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傳統作物。 

甫開場,迪娜即以擺滿一條長桌、琳瑯滿目的種子,揭開多樣化種植的優勢,不像現代單一經濟作物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迪娜混搭種植的菜園能分散種植風險,也較不易有病蟲害,還能以各作物不同的特質來克服多種地形。若真要說菜園裡有什麼困擾,可能就是動物太常來造訪了!

迪娜Tanabas、迪娜Uli說明自己田區的操作方式。

 

由於每位長輩皆有自己觀察與混搭作物的做法,加上布農的知識傳遞,講究實作默會,於是,課程也安排了生態田區營造DIY,由長輩分頭指導,學生與族人一齊動手,創造心目中兼具多樣性與生態功能的農田輪廓。很快地,一塊塊田區模型在桌面上生長起來,學生們現場就地取材佈置花草,還自己用黏土捏了細鯽小魚放入田區。當作品一字排開,確實反映出了南安豐富的農耕地景。 

學生們分組發表各自設計的菜園、水田生態特色。迪娜菜園的砌石堆、飼養的動物也出現在裡頭。

 

領教過種植現場的細緻操作後,後續品味與烹調作物自然更加有感。豆豆班特地準備十五種傳統作物的原味,讓大家品嚐。隨後藉由鬆餅作為載體,讓同學們可以自行組合不同穀物、豆類與甜味來源(糖粉、蜂蜜、二砂糖漿、果糖),或者將豆子搗成豆泥作成內餡,模擬產品研發過程,將傳統文化轉譯進入現代生活。

十五種傳統作物一一品嚐

每組的鬆餅粉混合了不同的布農穀物,內餡也能搭配不同的布農豆。

 

鬆餅粉混合高粱等穀物後,吃起來多了一份紮實口感。像高粱、稷這種小米類作物──對比於需要精耕細作的大米(白米)──抗逆境能力很強,不同的品系也各有不同文化使用方式。迪娜分享時提到一種梗小米Magigidas,由於沒有黏性,煮食時會產生較多米湯,當生病的人吃不下飯時,這些高營養價值的米湯就成為最好的食物,能起到食療效果。

有同學回饋,之前以為小米就是單一一種作物,也不知道豆子有這麼多種,今天認識了新的領域,覺得相當有趣,加了穀物跟豆類的鬆餅,口感層次也非常獨特。而課程教師藍姆路.卡造助理教授表示,他希望透過這堂課程,學生能感受到原住民族知識在環境永續中的關鍵角色,並理解原本陌生的農業,實際上是充滿實作知識與生活感的:「往後若有機會,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參與其中的方式。」

豆豆班青年Tanifu代表致贈禮物給課程教師藍姆路.卡造助理教授。/ 學生分享課程回饋。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