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山

認識推動有機

南安布農山村 2023 / 09 / 26 2825

【前言】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導,由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中心邀請來自日本長期投入地方的5位里山專家,在結束豐碩的「2023臺日里山交流會議深耕里山研討會」後,展開了一連五天的「里山交流旅程」。8/19日五位里山專家及口譯在林業署花蓮分署、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東區主持人李光中教授、慈心基金會陪同下,一起深入探訪南安布農的里山智慧,與部落長輩和青年深度交流。

部落長輩和青年陪同日本專家們走訪南安,解說沿途動植物。

 

當聽到南安一旁的溪流名叫拉庫拉庫溪,由來自溪邊長了許多無患子(布農語dahudahu)時,日本專家們臉上露出微笑,向我們表示,這個詞在日文聽起來,是放鬆、輕鬆的意思。無患子在另一個語言透折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溪名顯露了布農沿著河床撿無患子果實回去當肥皂的里山生活,如今成為專家們特地來參訪交流的理由,這趟旅程與其說輕鬆,用紮實來形容更加貼切。

沿途認真作筆記和拍照的日本專家們

 

在帶領日本里山專家走進南安的地景之前,慈心基金會南安駐點人員詹于諄選擇在日治時期設立的八通關越道開鑿紀念碑前,進行活動開場。這條為了統治所開鑿的道路及其紀念石碑,對照今日雙方的互動交流,正說明了現在已不是一個競逐的年代,而是大家需要彼此合作的年代。

簡介慈心進入南安的緣起後,于諄也強調,南安儘管經歷了1970年代台灣快速現代化,導致部落青壯年離鄉、文化傳承出現真空狀態,但這些傳統智慧並沒有消失,還是在長輩的生活言行、家庭菜園生長的作物,和願意學習的年輕人身上延續。

意識到布農每次每日的耕作,保存了跟萬物的倫理關係後,慈心的計畫方向也從輔導友善耕作,轉為跟在地農民學習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並促進傳承。今天也邀請了部落青年林錫輝一起同行,分享獵人的眼睛所能開啟的生態圖層。

 

走訪山坡菜園:鑲嵌地景與生物多樣性

第一站是Tina Mua(胡玉英)的山坡菜園,這裡山脈與農地相接連續,菜園一旁還有水田,正是人類與自然互動形成的鑲嵌棲地。來到這裡免不了要說起黑熊、山豬和山羌的故事。而沿著小路步行進入時,林錫輝指引大家留心土溝邊飛舞的蝴蝶與蜻蜓,也發現臺灣獼猴正從樹梢上觀察著底下動靜。

大家走進未被馬路切分,山與菜園、與水田相連結的山坡菜園。

部落青年林錫輝分享自己的生態觀察經驗

 

現在田區主要作物為花生和旱稻,在這裡可以看到Tina Mua對坡地有好幾重的經營方法,包含沿著等高線有砌石結構穩固邊坡,並種植像樹一樣可穩固抓住土壤的樹豆。當Tina Mua提到因為自己已經年老,這些砌石結構並沒有辦法做得很完整時,日本學者們紛紛從地上撿起石塊,慎重放在砌石堆上,像是進行小小的致意。

介紹在南安生存的稀有魚種菊池氏細鯽時,分署長黃群策也一起投入田區解說。此區沒有水泥化的灌溉土溝環境,讓細鯽能在草根產卵、棲息。于諄提到,台灣政府即使是慣性農田也透過生態給付措施,鼓勵農民不使用殺草劑,是注重農田生態系的遠見。

日本學者也對用來驅趕動物的競選旗子,和Tina Mua種植的各種作物相當感興趣。

 

認識布農豆保種與種子社群

時近中午,大家來到族人用傳統工法與現地材料合力搭建的布農豆豆屋,一旁的保種田不久前剛採收最後一批穀類,由於族人們在採收時有保留莖桿,保種田成為鷦鶯在水田環境中的棲息處,滴溜吱喳的聲音不斷傳來。

豆豆屋旁的這塊田地,雖名為保種田,但用意是促進交流,讓大家能彼此互動學習(包括讓小朋友搗蛋玩耍)。其實每一位Tina的自家菜園才是真正的保種田,對Tina而言,持續種植就是最好的保種方法。

當大家與豆豆班的Tina們互動、驚艷於布農豆種類的多樣時,慈心人員向參訪者回饋,通常一個人不太會一次就種20幾種豆,但在地會有自己的交換系統和文化。而布農族在花蓮、南投和台東各處都有親戚,遇到親家也會交換種子,創造出富具活力的種子社群。有意思的是,Tina們會替新拿到的豆子取名,以名字標記種源所來處,但同時也藉由不斷種植加以馴化,甚至有Tina選育出自己的農民品種(圓mumu)

日本學者不禁好奇提問:圓mumu跟大mumu吃起來不一樣嗎?

「圓mumu比較好吃。」Tina回應。

認識各種繽紛的布農豆豆

日本專家在Tina帶領下體驗打小米後烹煮小米粥。

中午午餐,享用當季蔬菜。返鄉青年Ilung準備了配有火龍果和馬告鳳梨醬的小米布丁當作點心。

 

交流對談:探尋里山智慧的傳承方法

享用豆豆班豐盛的風味餐和點心後,紮實的交流對談隨即展開。慈心人員向大家分享,這幾年與部落夥伴發展出的活動和多邊合作,核心皆在於共同實作參與和互動:「田間就是最好的教師。有些接傳師生彼此是母女檔,但女兒先前不曉得媽媽為什麼做某些事,自從走進田裡後,母女對彼此有了不同的認識。」

「布農不是從抽象的語言、文字學習,而是自己跟著長輩模仿、實作,在做中學。很重要的是,也要一起吃飯。現代社會大家一起吃飯越來越難,在這裡經常舉辦共食,無論傳統食材傳統吃法,或傳統食材新吃法都好,重點是大家一起。」

也因為如此,豆豆班成員Tina Mua、Tina Tanabas(潘竹菊)、Tina Mia-ia(高春妹)、Tina Langus(李菊妹)、Tina Niun(宋炳虹)以及青年接傳人 A-Li(林秀花),這些不同家族的布農,才會聚集在一起。

 

聆聽里山概念下,在地獨特的生命經驗

進入訪談環節,不免好奇遠道而來的日本專家,會想問南安的Tina們什麼呢?

出乎意料的,大多都是非常個人感受性、關於生命經驗的提問:「大家是從哪裡嫁過來的呢?」「以前跟現在有什麼不一樣?」「一天起床到睡前會做些什麼?」「剛剛提到區域有老齡化的情況,那兒女都在嗎?不會寂寞嗎?」

也有人問道:「聽起來豆子是仰賴女性作為傳承主力,感覺這邊女力崛起?」

當了解布農傳統文化裡的分工是男性在外打獵工作,女性負責農耕時,提問人露出原來如此的表情:「很久很久以前日本也是這樣。」

日本專家:「會覺得動物們是山野的夥伴嗎?野生動物有帶來什麼好處嗎?」Tina:「如果動物們吃到的是健康的菜,那我們吃到的也會是健康的肉。」

 

訪談末尾,日臺里山交流協會的中村伸之會長,對在地團隊表達肯定,認為今天的走訪,已是很棒的里山遊程,可以感覺到南安發展里山經濟的可能性。引入里山概念進入台灣的東華大學李光中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想,提到目前台灣政府正跨部會推動國土生態綠網的計畫,思考如何將各地的里山、里地、里海,由點串連成線、面。而南安依傍的拉庫拉庫溪最終會匯流到秀姑巒溪,沿溪的部落於這十幾年陸續都有合作、交流,也許未來秀姑巒溪附近的據點,能形成走廊或軸帶,一起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

參訪至此告一段落,「下一次就是我們去日本啦!」可愛的Tina們說。

部落族人、林業署花蓮分署和日專家三方互贈紀念品,日臺里山交流協會的中村伸之會長代表致贈了用稻草做的小掃把、隔熱墊,以及琵琶湖的水蘆葦鋼筆、蘆葦紙當作交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