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山

認識推動有機

南安布農山村 2023 / 05 / 22 2170

慈心基金會在花蓮南安部落,長期與布農朋友的傳統農耕知識傳承工作,今年獲得IPSI 重要計畫「SDM里山發展機制」的經費贊助,聯合國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副執行長Makiko Yanagiya女士也趁首度來台參訪的機會,特別拜訪南安,透過族人的親自接待與解說,進行里山知識實務交流、學習布農的傳統農耕智慧。

花蓮林管處、東華大學、慈心基金會及部落夥伴,陪同Makiko(左四)深入探訪布農里山智慧。

慈心陪伴南安找回傳統智慧 獲IPSI贊助支持

這天,一向寧靜的南安有機水稻田突然熱絡起來---花蓮林管處、東華大學、慈心基金會及部落夥伴,陪同Makiko步行在田間深入探訪布農族人的里山智慧實踐。Makiko在南安水稻田看見集結在生態庇護溝、稀有的菊池氏細鯽,不禁開心地大聲歡呼“Mekada!”(細鯽的日文)。

2010年於名古屋舉辦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第10次大會(CBD-COP10)上,日本政府主導成立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IPSI)交流平台,倡議強調「人類與自然互動,形成動態鑲嵌棲地(dynamic mosaics of habitats)」。人類在這種農田、樹林、河川、房舍交錯地景中活動,維持生產與生態的平衡。2016年,慈心以綠保標章的推動成果,加入成為IPSI會員。今年,更以在花蓮南安部落,長期與布農朋友串聯有機農耕地景、結合婦女在家庭菜園的知識傳承工作,獲得IPSI 重要贊助計畫「SDM里山發展機制」的肯定與支持!

族人解說細鯽庇護池打造過程 

 

翠綠稻浪中 喜見保育動物菊池氏細鯽

IPSI秘書處副執行長Makiko Yanagiya趁著首次來台的機會,特地走訪南安。由基金會工作人員和部落迪娜、農友們共同接待。一行人在八通關越道開鑿紀念碑旁進行開場,透過空拍輸出,從地景的角度說明南安所處的森、川地景關係---田區緊鄰、鑲嵌在玉山山脈與拉庫拉庫溪之間,形成了高度的地景和生物多樣性,也造就了布農族人與在此與自然共存的獨特環境條件。

沿著小路漫步進田區後,首先經過農友特別為瀕危魚類「菊池氏細鯽」營造的避難池。過往在水田的進出水口附近,因為水流沖擊而形成小池,細鯽在此自然地聚集,但因為池子不夠大,很容易因曬田乾掉或者水溫過高、水太淺造成魚群死亡,農友近年在專案合作下,認知到細鯽的珍貴性,主動減讓水稻生產的面積,讓庇護池更大一點。MaKiko看到難得一見的細鯽,興奮大喊”Mekada”之餘跪在地上拍照,跟我們分享日本的水田、溪流中也有類似的小鯽魚,還有為牠而創作的童謠呢!

 稀有的細鯽集結在庇護池,MaKiko看到難得一見的細鯽,十分興奮。

 

保種又保土 驚嘆布農傳統農耕智慧

在田埂邊的紅藜種植帶旁,迪娜阿里媽媽代表,說明了紅藜帶給抑制害蟲的肉食性昆蟲躲藏空間,而當紅藜種植得太密、蔬苗時的紅藜小苗也可以炒來吃,或者煮成紅藜茶,用途非常廣泛。除了紅藜以外,水田的路旁也到處種著布農人熟悉的各種傳統豆類、油芒等雜糧,豆豆無所不在、出現在田間的各種可能的角落,田梗上、路邊的空地、畸零地等等,看似到處可種,但其實農民會依著作物的植株大小,坡度等條件,進行適地適種。例如比較陡的邊坡,就在下方種樹豆,可以幫忙維持水土,充分展現了布農傳統農耕智慧。

田埂邊的紅藜種植帶各種布農傳統豆類

 

一行人半途停下來休息,在田間和煦的涼風裡、大樹下,享用族人紹琪準備的在地特色點心,結合了傳統食材和西式烘焙技術,今天是米穀小米油芒餅乾,以及用苧麻粉和紫芋泥做成的蛋糕捲。走回族人用傳統工法與材料合力搭建的工寮前,我們在此向遠道而來的友人致贈紀念品。參訪行程儘管超時卻欲罷不能,客人離開前夕,族人錫輝很熱切地,堅持要帶眾人去看另一座更大的庇護池,「因為那邊的魚比較大!」可見那是多麼令他引以為傲的事!

部落的甜點師解說食材在地食材製作的特色點心

 

與自然和諧共存 台灣里山與國際同步

今年,聯合國IPSI里山倡議秘書處,從來自世界各地的SDM提案中,共挑選5個計劃。除了慈心的「南安農耕知識的傳承應用」之外,衣索比亞、墨西哥、越南、孟加拉等地的各項保育行動也在受贈行列中,7月,彼此將在日本秋田縣的里山倡議第9屆會員大會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行動與突破。

南安部落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亦即布農族人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歷史場景;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彼此的後代,在古道紀念碑旁相見、交流如何一起「與自然和諧共存」(Living Harmony with nature)。慈心團隊在布農族人身上,看見了這句里山願景的具體落實,也感謝族人的共同努力,與我們一起讓傳統智慧,被國際保育社群看見與珍視。

 向遠道而來的友人致贈紀念品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