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山

認識推動有機

南安布農山村 2021 / 12 / 28 1804

 

kipahpah ima, kipahpah ima, muskunta kipahpah ima.

kahuzasa ! kahuzasa ! muskunta kahuzas

拍拍手,拍拍手,我們一起來拍手。

歌唱吧!歌唱吧!我們一起來歌唱。

在南安,有一個保存傳統智慧美好與永續發展的基地,那裡四面環山,風景遼闊,拉庫拉庫溪流經山谷中鑲嵌的一格格水稻田。南安部落的居民現在主要以種植水稻維生,在慈心基金會與玉管處加入下,轉作有機稻田已八年。歲末年終,基金會為南安部落農友舉辦一場成果展兼同樂會,並邀請花蓮市區的居民和卓樂國小的小朋友們一起,由部落農友擔任解說員,向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和卓樂國小的孩子們說故事,傳遞發生在南安基地的生活、生產、生態的知識與智慧。

 

 農友林泳浤正在為大家進行棲地營造的解說。

 

轉作有機田恢復生機,寫進傳說的菊池氏細鯽

南安部落居民以布農族為主,在布農族的傳說故事中,黑熊對他們而言是親人,紅嘴黑鵯是恩人,百步蛇是友人。活動當天擔任主要導覽員的農友林泳浤,是努力推動南安部落從事有機農法的族人,他告訴大家菊池氏細鯽是布農族的愛人,大家一臉疑惑的問為什麼?林泳浤說:「因為菊池氏細鯽,是在我們實踐有機、友善農法,用大愛照顧土地孕育出來的小魚啊!」這個意外驗證了萬物的息息相生與環環相扣:當我們以友善土地栽培方式,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生態循環的生命迴圈才可能發生。

 這裡就是最初發現菊池氏細鯽的地方,農友發揮創意製作生態池遮陰棚架。

 

與當代有機農業內涵不謀而合的傳統智慧

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必須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經驗逐漸累積成為生態智慧。過去他們以游牧的方式在土地上移動,修復土地的生機,尊重自然和諧共存的精神,保育了生物多樣性,而布農族代代相傳的保種文化,讓他們維護了食物的物種多樣性,做到了作物傳承與農地守護。這與現代努力推動的有機農業內涵:維持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系統,不謀而合。

從農友平日隨手記錄的照片中,看到有機農業與布農傳統農業融合呈現出的善與美。

 

這次的成果展,我們邀請部落迪娜們帶領參觀者到保種田進行種豆體驗、走入田間解說認識棲地營造的生態導覽,讓參觀者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有更深切認識,能重視飲食、環境與生命的關聯性。此次,更特別在家屋舉辦農友的攝影展,讓那些原本只儲存在農友相簿中珍貴的生活點滴,有機會能夠亮相,讓更多人知道。

卓樂國小的小朋友們興奮的種下玉米花蓮市區的消費者體驗播種 

 

在大自然教室中傳授身體記憶

跟著迪娜(布農族語tina--女性長輩)走進保種田播種,高春妹迪娜說:「這些豆子是我們不能忘掉的東西」「以前沒有菜只能靠這些豆豆。」李菊妹迪娜喊著「假如你沒有自己種,就永遠吃不到喔!」在迪娜的帶領下參與的孩子們在一旁邊跳舞邊唱著「很高興的歌」,歌詞是「很好、很好、謝謝你」。有的小孩興奮的下去一起播種,有的小孩雀躍的跑去遠處再跑回來,雙手一張,開心的分享手裡的豆子叫薏苡(katipulun)是串項鍊的珠珠。

布農族流傳著保種文化,迪娜會刻意在豆莢上保留一些豆,等到豆莢乾了再把要保存的豆子採下來,依循古法保存。每一年收成的豆種都會留到明年再種,家屋內呈現了許多在市面上看不到的豆類,具備非常豐富的地方農業文化。

第一站跟著迪娜在歌聲裡、在動作中去傳承知識與智慧,讓人重新思考學習知識的歷程,是將感受逐漸累積成為一種可以帶著走、具備永久性的身體記憶。

李菊妹迪娜帶著參觀者走入田中進行生態導覽豆類是布農族重要的營養來源,田區路邊到處都有種,圖為吃了會放屁的放屁豆。 

 

走入田區,孩子們在一旁很高興的說「我們很喜歡來這裡,每次都可以認識很多昆蟲、動物,這裡很好玩」,迪娜與大家介紹遍布的雜草是要給生物更多棲息的空間,棲地營造帶來逐漸豐富的生態,這裡因此出現許多青蛙、瓢蟲、蜘蛛,透過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效降低病蟲害。可惜,收割之後進入冬季,田區也尚未放水,沒有辦法看到太多生態,不過,過程中大家透過親身了解農友種植的細心維護,也開始增進對環境的感知,邊走邊學構築對農田生態與布農傳統文化的認識。

農友耐心地帶著孩子們走進田間,讓孩子們對南安的環境及生態更認識及了解,並加深族人世代間的關係。

 

貼近農友眼中的美麗家園

南安一大片單一作物水稻田的美麗地景,並非當地居民的原始作物,在慈心基金會與玉管處和南安的夥伴關係啟動後,逐漸將部落傳統農耕智慧帶入這個基地,協助設計保種田、挖掘生態池、導入田埂草等營造多樣棲地的方法,農友在棲地營造的過程中,也逐漸開始享受觀察田區生態變化的過程,對這些生命的出現更有感覺,手機裡因此多了好多動物的照片,互相分享拍到的畫面成了農友熱烈討論的話題。這次在家屋展出那些原本只存放在農友手機裡面的照片,請他們精選5張,結果決選出來的照片都非常有趣:有農友們各自的自拍照,誰沒拍到還要補拍,不落人後,還有許多生活日常的模樣:與超長地瓜合不攏嘴的合照、曬乾作物、製作料理、家中懸掛多年的老照片、開心工作的模樣、他們眼中的南安基地…等等。這是第一次亮相農友觀看世界的視角,記錄著農村生活的家庭故事、點點滴滴,簡單將照片洗出以瓦楞紙當背景,貼在牆上或懸掛在麻繩線上,透過農友親自解說,家屋的攝影展質樸卻非常迷人。

農友相簿中觀察的田間生態不落人後,大家都要來一張的自拍照。

 

接續著重要的頒獎時刻在眾人跳舞中展開序幕,基金會為20位農友頒發「布農作物傳承」與「農地守護」的感謝狀。特別請孩子們頒發獎狀給長輩們,感恩長輩們照顧部落生態環境及傳承布農文化,生產清淨的食物,滋養各種生命,守護部落的生生不息,傳承給下一代。頒獎完,大夥一起共食農友料理的家常菜,一旁則是農友們分享自己封存的加工製品小市集,有採集的布農班豆、布農花豆以及布農八月豆和各種醃製的小辣椒、洛神蜜餞、檸檬醋、紅肉李果醋,讓參觀者品嚐與購買,為這趟走進山谷中鑲嵌的部落有機水稻田,留下與帶走豐富的土地和生態地方記憶。

由孩子們頒發感謝狀給長輩,感恩長輩照顧土地與傳承文化的用心。農友們用心製作封存的南安滋味,各種豆類和發酵物品。

家屋中擺放著部落族人手做的點心滿桌豐盛由族人親自料理的家常菜

 

午後,運用自然資材玩味生活,採集環境中的植物進行編織,發揮想像力創造地景編織的藝術。正如同部落的知識與智慧是在生活中學習,採集藝術是非常好能認識環境和土地連結的方式。

小朋友開心帶回整袋採集的植物由林志忠老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進行編織

卓樂國小伍妤恩同學的採集編織作品

 

慈心基金會作為南安部落轉作有機田的夥伴,秉持著對生命的尊重,與部落的農友們一起面對族群文化與自然生態共同演變的歷程,協助將部落與生態自然共存的傳統,帶入水稻田中,期許更多人認識部落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的結合,使族人更有自信維護與保存其作物的多樣性、飲食文化的豐富性,以及保障生物的多樣性的智慧,為未來面對極端氣候所需的韌性累積豐厚的實力。

 

 #本活動感謝玉山商業銀行及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支持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