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六級鏈

認識推動有機

原民保種 2023 / 06 / 06 2745

 

 

因應氣候變遷  台灣小米種原保存永續新契機

氣候的變遷對農作物明顯造成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而聯合國分析小米能抵禦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因此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

為響應2023國際小米年,5月16日由台中種苗改良繁殖場和慈心基金會共同舉辦了「小米經濟種原保存觀摩分享會」,會中繪製了不同品系的小米,分別說明其在食物、保健和祭祀等用途,傳達了小米除了經濟外,同時顯現更深刻的文化復育和傳承的內涵。

多樣化的小米品系,珍藏於種苗場。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多年來在台東花蓮農業紮根,協助將部落原民的小米種原送至種苗場,再由種苗場檢定發芽率,更新種原,傳遞保種知識。雖然有許多品系發芽率極低,甚至完全無法發芽,但在種苗場的努力下仍有125個小米品系被種下,有93個品系發芽,其中67個品系來自花東,順利生長,將來小米採收的80%,會交由提供種原的原民農友帶回部落繼續種植,讓小米熟悉部落的氣候與地理環境,並且永存於部落,而剩下的20%則會留在種苗場暫時冰存,做為異地保種,若部落有朝一日再次需要種原時,種苗場便可及時提供。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 (右一)、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 (右二) 前嘉義大學學術副校長古森本 (左二)、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洪進雄 (左一)

與會者欣賞不同的小米

 

重現原鄉小米風華 種原保存更具信心

此次活動慈心基金會邀請到了23位提供小米種原的花東農友來到種苗場的田區,一同見證他們平日在田裡辛勤勞動,努力留存的小米種原正茁壯成長,且結實累累,並且請農友們分享各自提供的小米的故事、用途及特色,把記憶裡屬於原鄉部落小米文化傳遞給與會的各界夥伴。

農友們穿著族服來參加這場小米盛會,走進台中新社的種苗改良繁殖場,看見一整片用溫室保護的小米都相當感動,因為有些在部落已看不到的品種,沒想到居然還在這裡被保存著。

部落農友彼此交流分享關於小米的種種,怎麼吃、怎麼種、自己的小米在田裡長怎麼樣、小米是哪個長輩傳下來的等等。有人分享24年前的種子,幸運的是還有極少數能發芽,當年提供存放種子的長輩看到自己的種子被好好地保存並發芽,感動到熱淚盈眶!

農友們穿梭於結實累累的小米中,開心的互相交流。

台坂部落農友丁綉育提供給種苗場的小米種子如今結實累累嘉蘭部落農友歐春香開心介紹她提供的小米種原

 

農友們一次看到93種小米品系,各式各樣的小米結實豐碩,非常興奮,拍下小米穗型和品系編號牌,準備要去找種原提供者詢問可不可以交換。農友們看到來自各部落的小米在部落、慈心、種苗場三方合作之下長得這麼好,對於部落種原的保存更有信心了。  

農友楊文瑞一直想把已去世的阿嬤保存的品種重新復育起來,阿嬤擁有的12個品系中,種苗場測試有6個發芽率零,但幸好還有6個品種尚存發芽率,經由種苗場的培育,終於能夠再次重現!楊文瑞對此感謝慈心與種苗場的協助,若沒有這次復育的機會,阿嬤的種原可能就消失了,看到阿嬤流傳下來的小米種子長得這麼好,勾起回憶之餘,也很開心能帶著老婆和小孩來看阿嬤的小米。

楊文瑞看到阿嬤林毛皆留下的小米復育成功十分感動

正興部落農友葉玉花向大家介紹由她提供的種原

 

建置小米保種SOP 開啟保種復育希望

台灣部落原鄉小米遺傳多樣性,兼具環境適應、糧食自給與經濟生計的潛力條件,加上攸關部落文化的維持,創新小米復育的行動成為當務之急。

慈心基金會於2012年已展開保種復育工程的構思,結合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的指導,發現並挽救種原流失;2015年慈心基金會受國發會委託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開啟了部落經濟的扎根工作;2019年慈心基金會更進一步在台東縣南迴四鄉,以在地傳統作物「小米」凝聚志同道合者,結合品系多樣化、生態多樣化及原住民傳統智慧文化的精神,串聯產業鏈的支持,小米復耕往前跨一大步。

多樣化的小米品系,乍看很像,但其實都長得不一樣。

 

在前幾年的基礎下,2022年慈心與種苗場合作發表完成建構的小米保種標準作業流程,針對小米種原流失的主因,提供種原改善與完善的分享機制,真正做到「藏種於民」。循此模式,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種原能在原鄉適種保存,成為世代相傳永續不息的使命。

慈心台東區專員易奉萱(中)長期深耕部落,和部落族人一起努力保存部落農業文化。

馬太鞍部落農友柯春伎與她的大姐、女兒、姪女與部落的小米合照,一家人一起把小米種回部落。

(左圖)達魯瑪克部落農友巴樂絲一家欣賞豐碩的小米,認識小米從小開始。(右圖)土坂部落藍保卡路風向大家講解他所提供的小米種原

努力保種,大家一起來!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