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6期 2017 / 10 / 25 2177

                                          

喚醒土地意識的蔬食營養午餐-台南新泰國小 

 

一大清早,大門敞開著迎接著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小朋友。踏入穿堂,正中央展示著台南昔日糖業及鐵道的歷史背景意象,瀰漫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這是新泰國小獨有的「糖鐵學苑」課程,希望孩子們「知鄉、親鄉、愛鄉、護鄉」,從愛護家鄉慢慢擴展到愛護土地的心胸。2008年9月,教育部尚未推動一周一蔬食,當時的午餐秘書郭世德老師,深感蔬食健康又減碳,提出蔬食日構想,獲得校長、老師、家長的同意,於是每周一就變成「無肉日」。

文/張綺翎  圖/新泰國小提供

廚餘增多怎麼辦? 多方巧思、菜色變變變

推動的前兩年,因為大家還不習慣,周一廚餘量總是比較多,老師經常耐心分享蔬食的好處,學生也漸漸習慣一周一餐沒有肉的日子,廚餘量開始慢慢減少。「改變習慣真的需要時間。」黃竣炫主任笑笑地說。主任曾對兩個班級每天的廚餘量進行測量,並將結果提供午餐秘書作為設計菜單的參考,希望學校朝零廚餘的方向努力。

「常常想到哪道菜要怎麼變,我就會看這個素食食譜App。」現任午餐秘書莊玉麗老師像介紹寶貝般地說。她覺得主菜需要多花一些心思,讓學生容易下飯;配菜則利用不同的食材創造新花樣。例如:蔬食咖哩用Q彈的杏鮑菇取代肉;炒絲瓜加入金針菇,讓口感更滑順。依循多用天然食材、少加工、少油炸的原則,在有限的經費下,還要不增加廚房的工作程序,菜單設計要考慮的點很多。所以每次莊老師一定跟廚工阿姨進行一次次討論,希望學生吃得健康、開心。

把菜吃光光  汗水化為欣慰笑容

廚餘量下降,對於在悶熱廚房辛苦忙碌的廚工阿姨們,無疑是最佳回饋。每天一大早穿上工作服,就要開始準備600人份的午餐。謹守安全衛生、食材新鮮、健康營養等規定,用心烹煮美味的營養午餐。每天還要觀察廚餘量,了解學生的口味及需求,變換不同的煮法、調整份量,希望學生們把飯吃完,不浪費。「從學校有廚房開始,我就在這裡工作,最歡喜的就是看到他們吃光光,健康長大。」廚工阿姨邊說,一滴滴汗水一邊沿著笑瞇瞇的眼角滑落。

蔬食日另一位幕後推手是護理師蕭淑美小姐。護理師的使命是守護校內師生的健康,有感於蔬食對健康的正面影響,不論對老師或家長,她總把握機會宣導。2013~2015年,她進一步建議賴昭貴校長推動食農教育,獲得支持。賴校長認為從小讓孩子與土地連結,無論未來他們做什麼,自然而然會愛護環境。福智文教基金會的義工們於是開始了兩年的課程,搭配校園的「新泰夢田」農耕活動,讓師生了解食物從種子到餐桌的歷程,當他們回到教室面對盤中的食物,自然化理念為行動,每天把飯菜吃光。

 

蔬食教育 孕育關愛土地、感恩惜福的心

採訪這天是周一無肉日,下課時廚房門口幾個學生圍著寫菜單的小黑板,眼神充滿期待地說:「好期待今天的午餐!」、「學校的午餐比家裡好吃」、「我很喜歡吃蔬食午餐。」這是蔬食教育在孩子身上的成果。

踏入校長室,桌上是一張張學生寫給校長的感恩卡片。「對的事情就要堅持。」賴昭貴校長秉持著以人為本、以誠相待,深信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目標是營造一體感的幸福校園,或許這就是新泰國小不論推動蔬食日、食農教育、揚善卡等活動皆一呼百應的原因。而蔬食營養午餐的背後,更重要的是孕育一顆顆關愛土地、感恩惜福的心。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