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植樹關鍵利器「水寶盆」宛如守護環境的和平大使,於2022年3月,躍進小金門,守護國土前線自然資源的永續!
繼2021年金門海岸造林締造植樹存活率達8成,且一年內樹苗平均高度增加3倍以上的佳績後,2022年3月11日慈心基金會與金門縣林務所連結和泰汽車贊助,進一步於歷史重地小金門,展開更為複雜艱鉅的海岸造林第二波行動。
3月11日當天,金門縣縣長楊鎮浯、金門縣林務所所長鐘立偉、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種樹總監程禮怡於烈嶼鄉上林濱海公園(上林南排雷區)共同簽署合作造林協議書,預計2022年於小金門種下3,750株、金門本島再種下6,250株樹苗。這次的造林計畫,將結合造林防風定沙的功能,將小金門打造成融合環境生態、史蹟文化與觀光旅遊的勝地。至2022年,由慈心基金會運用水寶盆技術,將在整個金門地區,植樹34,200株,面積也將超過20公頃。相較高度開發的廈門,金門植樹造林的作為,不僅使金門戰地史蹟與自然文化資產得以傳續,在極端氣候的變遷中,更成為守護生態環境最積極的作為。
水寶盆助攻 金門植樹存活率達8成
金門地區因歷經兵燹及元代製鹽,林木砍伐殆盡;加上90至97年代開始大量排雷,清光所有海岸植被,導致海岸細沙紛飛、長驅直入,金門史上曾發生居民遭迫驅離的滅村歷史。近十年林務所積極以造林防風定沙、涵養水土,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惟金門烈日、強風、水資源匱乏等因素,雖投入大量資源,然提高海岸植樹存活率仍是首要之務。
2021年初,慈心基金會引進企業贊助的力量,運用水寶盆的關鍵技術,以及整合了慈心種樹團隊十多年來的專業技術與經驗,與金門林務所合作,使用水寶盆在歐厝、翟山、嚨口等10個造林地造林,栽種海岸適生樹種木麻黃等共21,704株,面積達12.66公頃,植樹存活率也突破8成。這項造林行動也獲得社區民眾的熱烈響應,以釋地植林重啟復興社區林業文化的情感! (延伸閱讀:慈心與金門縣林務所、和泰汽車,攜手打造前線綠色長城)
挺進小金門 打造氣候變遷的和平行動
繼金門本島海岸造林成果斐然後,今年,林務所與慈心基金會更挺進小金門,開啟更具挑戰的海岸植樹計畫第二波。相較於對岸的廈門日趨繁榮,高度開發的城市面貌,小金門的造林行動儼然成為獨樹一格的景致。在金門林務所溝通處理入侵種銀合歡的問題後,將選用3,750株千頭木麻黃、草海桐及苦藍盤等海岸適生林木,打造兼具守護生態及景觀視野的海岸;同時搭配具有特色的休憩設施,小金門上林海岸將成為吸引遊客駐足的打卡點。
規劃金門種樹並成功引進企業贊助的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說明,「水寶盆的發明,真實是為了解決環境的問題;水寶盆也確實攻克許多惡地環境,重振並鼓舞艱鉅的種樹行動。」2021年與金門林務所展開合作之始,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數次親赴現地,輔導林務所植樹工班團隊正確使用水寶盆的方法。慈心種樹團隊糾舉出水寶盆的使用誤區,林務所工班夥伴一改過去植樹的認知與習慣,成為一支善用水寶盆的熟練隊伍,加上悉心養護的用心,不僅苗木持續健康成長,更在水寶盆周邊發現昆蟲、齧齒類等微型生態系統的形成。(延伸閱讀:慈心基金會集眾人之志,恢復海岸林六大功能)
2021年,「水寶盆」榮獲兩項設計大獎:日本「crQlr Awards 全球循環經濟設計獎」中,榮獲 Bio-Renewal Prize(生物革新獎)、Regeneration Award(再生創新獎)以及 Pioneer Pot Prize(先鋒獎)三項殊榮。在臺灣「金典設計獎」中,水寶盆獲得「年度特別獎—循環設計」,擔任決審評審的英國工業設計大師 Tom Dixon 特別肯定水寶盆的價值——「以低成本、低科技設計,針對生長環境不良的植物養護,提出簡便有效、兼顧環保解決方案,低調謙卑的設計精神值得鼓勵。」 (延伸閱讀:慈心基金會以「水寶盆」克服海岸造林挑戰 四度獲經濟部Buying Power獎項)
極端氣候加劇 推動造林「碳中和」
至2021年底,慈心基金會在全臺已經成功種下712,903棵樹。植樹行動空間遍及海岸的海拔-2公尺(地層下陷區)到山上2,504公尺,關心的議題包含了國土保安、屏障潟湖產業發展、護水域救物種、復興林業文化等,連年創新植樹造林的多元價值。不惟如此,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天災不斷,慈心植樹造林的行動,已然帶動許多企業的環境意識,成為訴求「碳中和」的最佳選項。(延伸閱讀:慈心基金會攜手民間企業,用心管理種下的每一棵樹)
慈心基金會未來將帶著水寶盆到澎湖,乃至遠到蒙古等乾旱、造林困難的地方,為國土保育,也為地球固碳做出更遠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