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裡的有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4 / 09 / 20 1689



緊鄰台北都會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擁有特殊的火山地形,園區自然景觀、野生物與人文史蹟豐富多元,是民眾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為擴大守護園區自然生態範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陽管處)在2019年開始,將園區內的農友納入保育夥伴,號召已從事,或有意願轉型有機友善耕作的農友,一起守護園區永續山林。慈心基金會在此緣起下走進了國家公園與農友相遇,在邁入第五年之際,首次舉辦農友交流會,陽管處同仁、慈心基金會職義工,與農友們歡聚在林木蒼鬱的陽明書屋,互相認識並分享經驗,感受友善耕作帶來的喜悅與希望。

農友用心 居民與生態環境優先受益

9月13日當天,一開始先藉由「九宮格」活動暖身,農友為了填滿九宮格的問題及簽名,須主動認識八位新朋友,現場笑聲不斷,寧靜的書屋頓時熱鬧起來。破冰拉近距離後,在長官的關懷鼓勵下,進入友善農業的三個議題:《極端氣候與自然解方》、《農田棲地營造》以及《非農藥防治資材介紹》,後半場則是請七位農友就減藥、生態與銷售三方面分享經驗。

 

陽管處韓志武秘書談起友善農業時表示,原本並非管處的業務範疇,在2019年時,新處長將友善農業納入政策,於是管處同仁全部動起來,先拜會農會等相關人士,之後找到慈心基金會輔導。韓秘書點出:「慈心進來後才有真正的陪伴與技術引入,但最重要的還是農友本身願意做,才有辦法持續。」目前已有四十幾位加入成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友善產業夥伴,其中有15戶為有機或綠色保育農戶,韓秘書期許,希望能有更多農友一起用友善守護大地!

 

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回憶當時基金會人力吃緊,曾考慮是否有能力承接這重要的工作:「因為需要花時間不斷上山與農友建立情感與信任。透過經常互動建立起共同願景,事情才能轉動往前。」幸而,在大家的努力下,轉作友善的農友逐漸增加。蘇執行長認為保護環境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因此對農友投入友善農業十分感謝:「農友多一份對環境的用心,首先受益的是居民與整個生態。」

 

極端氣候最佳自然解方--友善耕作

蘇執行長提到友善耕作對環境貢獻極大,可以為全球關注的極端氣候問題提供解方。

自然系統與人類生存是靠農耕系統將兩者相連,一旦農業出問題,自然和人類生存將面臨崩解,其中,物種的消失和農友不當使用農藥化肥有關,所以農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這幾年,由於農友轉作友善耕作,對國家公園生態有明顯的助益,蘇執行長:「目前是先從保育類動物的調查來證明成果,或許未來其他物種也可以列入調查。」關於農田生態調查,農友是最適合的人選,蘇執行長鼓勵農友使用國際認證的App-iNaturalist(愛自然), 只要拿起手機拍下田裡的動植物上傳,很快就有專家幫你鑑定,成為農場生物多樣的證據,是讓消費者與企業看見並支持的好方法。

談到土壤的重要, 蘇執行長表示:國際上「千分之四倡議」報告中顯示,若全球土壤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有機質,可以把多出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也就是,農友若能從事生態有機農法增加有機質、提升土壤匯碳能力,對減緩暖化有很大助益。至於如何做,蘇執行長列出五個要點,並說:「慈心願意和農友一起努力。」

 

用對資材改善環境 善待田間好鄰居

接下來,慈心基金會專員郭淑娟與臺大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沈原民助理教授,就友善農業重要的兩個議題《如何做動物的好鄰居-農田保育》以及《非農藥防治資材介紹》提出重點說明。

郭專員首先談到農田生態越豐富,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就越有能耐度過與復原,而這件事不只是專家或研究生才能做,農友本身就可以做到。簡要做法為先盤點現況,先將農場與附近環境畫下來,標出穩定存在的動植物與水域位置,以及可能傷害生態的環境位置,然後就威脅到生物的環境做改善,可能只是架樹枝讓動物攀爬出水溝,或是圍網防止掉落,乃至移除農藥等有害物質與外來物種等貼心做法,就能保護到農場生物安全。如果遇到野生動物需要救傷時該怎麼辦?郭專員請農友在注意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協助動物,或交專業處理。 

 

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方面,沈原民助理教授表示,使用原則和農田保育一樣,也是先求不傷土地再求效果,而且,「預防勝於治療」,在病蟲害發生前先做好預防,包括選擇健康品種、合理化施肥、輪作間作、忌避引誘資材的使用等。如果病蟲害發生了,建議用天敵、非化學農藥資材、注意田間衛生等方式來處理。沈助理教授還提供了農民可自行調配液肥的配方。另外,特別建議果園有機轉型成功後「低投入、須精準、要省工」三個管理原則:只要成功營造好環境就可節省成本與勞力;熟悉果樹特性與栽培技術,應對準確,可提高生產的質量;省工方面則是包括資材與勞力的付出,尤其是除草,只要不影響生長,能省就省。沈助理教授最後強調,要把多樣的生物當成田間戰友,所有可行的方式都可成為有機農業管理策略 。 

 

七位農友 七個心情故事

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涵蓋極廣,農產品種類多元,經營管理狀況也多所不同,此次難得聚集在一起,請來七位陽明山農友來談減藥、田間生態,以及企劃銷售的心路歷程。

位於竹仔湖大梯田花卉生態農園」的曹永成曹雅芳父女,首先談到花卉減藥的困難歷程。曹家世居陽明山有50年花卉栽培經驗,15年前女兒曹雅芳返鄉,才轉型觀光休閒,當慈心推廣友善耕作,曹雅芳認為對父親健康比較好,想從減藥開始。但是父親反對,堅持要用藥,最後讓步先闢一區試驗,結果第一年蟲害嚴重,多方嘗試後才解決問題,花開滿滿,最明顯的是生態更豐富,未來會再擴增友善面積。

 

創立「火的意志」咖啡品牌的侯奕瑋原先從事貿易業,剛踏入咖啡園時發現很多動物,決定要成為與生物共存共榮的咖啡園。 認識慈心後被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一句「最接近土地的人是農民」而感動,策發他對環境的責任感:「園區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侯奕瑋笑稱自己是「農業白紙」但務農七八年,越來越有自信,今年還獲得代表台北參與全國農業達人選拔,侯奕瑋發願:「小學生最不想從事的職業排行第一是農夫,我想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農夫。」

 

鄰近八煙的高厝聚落張認路(認路姊),以復育聚落生態為職志, 生產之外,也帶導覽體驗,友善耕作超過八年,動物多越來越多,收成受影響,「曾經 一個晚上芋頭田整個躺平,都是山豬、山羌等動物留下的腳丫子!」「還有穿山甲會把田埂挖得到處都是洞,有幾次跟獼猴槓上!」但也有許多開心時刻,認路姊說:「曾看到藍鵲整群在水圳洗澡非常開心。」她感恩有陽管處、慈心與家人支持,會持續營造人與動植物共存共榮的天地。

 

生產山藥與各類竹筍、葉菜類的「木珍園」,作物主要提供自家餐廳使用,園主曹哲愷轉作友善的是因為常遇到有病苦的客人想買無農藥蔬菜,自己也希望與親友、顧客分享。轉作友善之後,田裡的蛙類、蛇類特別多,還有發現保育類動物穿山甲 。雖然病蟲害跟雜草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但吃自己的作物很安心,還是會盡力讓田間的生態保持多樣化。

 

全台第一個取得海芋綠保標章的「財福海芋園」也是父女聯手經營。關於企劃行銷,女兒盧品方表示對客群需求要多思考,有特色的Logo與代言人有助顧客熟悉產品加深印象。她還整理了當地特色與農村脈絡傳遞給消費者,並請客人一起減塑,成為故事行銷。細數從阿公花市販售到休閒文創,到疫情期間宅配、打團體戰的歷程,盧品方說:「最重要是保持開心,當個時尚青農!」這幾年與慈心一起找到花卉不用農藥的方式,順利轉型,她相信,因為作友善有機,未來會更好!

 

「玫瑰吻香草」場長李世祥講求生態平衡,雖然前三年被吃光光沒收成,但最終還是達到生態平衡。他很重視顧客需求,產品都是和消費者一起開發。他認為客人需要教育,經常辦活動傳遞有機理念。也會想辦法拉近距離,在市集以DIY製造話題,比如田裡小花小草插成小盆花,可愛石頭畫吸引孩子,媽媽就順便買產品。「一定要有文宣、說明書」這也是貼心消費者的作法。李世祥也不斷提醒大家要善用資源,像陽管處與慈心基金會就可提供資源與協助。 

 

作伙護大地 一起變更好

慈心基金會2019年承接陽管處推動友善耕作工作,除了推動生產模式轉型外,也積極促成加工品的媒合,交流會當天的點心,就是由當地普羅旺斯麵包坊將多位農友的南瓜、地瓜葉、咖啡、桶柑、青草做成披薩、餐包、蛋糕及清涼飲品,讓大家享用陽明山土地的味道。一整天下來,農友們滿足了胃,吸收了重要的友善耕作知識與經驗,更結交了許多友善的夥伴,感受到陽管處與慈心基金會的用心安排。

 

十多年前保育類動物水雉因誤食混農藥的稻穀大量死亡,開啟了慈心推動綠色保育計畫,五年前又為守護生態之美而走入陽明山,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之下,未來農業越顯艱辛,友善耕作的農友在經濟與生態取得平衡下,須克服耕作技術與行銷的困難,慈心願意與農友們一起跳脫舊思維,攜手找到與萬物共存共榮的永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