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裡的有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4 / 06 / 27 2612

 

清風徐來,飄來陣陣花香,這裡有一塊被七星山、大屯山、小觀音山環繞的農地, 農友盧志明正埋首專注整理海芋田,穿梭花田間,細心照料田區的每朵海芋,彷彿一位父親用心照料著自己的孩子般,遠處則是小油坑悠悠地冒著白煙,搭配花田農事美景,簡直就像活生生從風景明信片中走了出來一樣。

提到竹子湖,腦海中浮現便是潔白的海芋。

財福海芋田這塊土地已由家族四代守護至今,早期在地開墾,日治時期種植蓬萊米,民國時期種植高冷蔬菜,因種植面積受限,產量無法提升,於是到民國70年後轉型種植觀賞花卉,傳統農家模式供應內外銷,到民國88年陸續轉型精緻農業,以花卉休閒觀光農場持續經營至今。

 

改變的契機

也是一個偶然的契機,一直在尋找怎麼讓農場可以持續跟世界接軌的女兒-盧品方去陽管處開會,當時是慈心基金會正在陽管處的會議室舉辦「綠色保育標章」說明會,但說明會提到申請的品項主要針對可食用類農作物,且必須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當時盧品方認為這些條件並不適用於自家的觀賞花卉,於是轉身離開,沒想到慈心的專員立刻追了上來關懷了解情況。

民國109年於陽管處舉辦第一場綠保說明會

 

後續慈心也因此前來農場拜訪,盧志明說:「當時想說我們是種體驗型的花卉,若轉成友善耕作,對遊客及自己的健康都好,就想說來試試看吧!」於是承諾田裡的海芋全數轉型友善耕作,繡球花則盡量減少噴化學農藥,並配合減藥試驗田做減藥管理。因為這個契機,三年後,財福海芋田的海芋也順利取得台灣第一張觀賞海芋的綠色保育證書。

經過全家人三年來一起努力取得竹子湖地區第一張觀賞花卉綠色保育證書。

 

改變過程的壓力

盧志明雖然答應了慈心開始嘗試友善耕作,也希望答應了就要做好,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壓力存在,原來是盧志明的父親-盧財福在種植花木的技術非常好,擔心若是種出來的花卉品質變差會砸了「種花很厲害的財福阿公」的招牌,更擔心若是遇到病蟲害或是營養問題,來田區賞花的客人會嫌棄。

擔心花卉遭受病蟲害問題,來賞花的遊客會嫌棄。

 

當然盧財福本人也是非常擔心不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之後會影響花卉的美觀,進而影響到遊客前來的意願;即使自己充滿了不安,父親的擔心也讓盧志明倍感壓力,但他仍說:「因為爸爸是吃素,施化肥就像是讓土地吃葷,而用友善的方式來耕作,就像是給土地吃素的。」為了身體好,為了土地好,改變也是必要的。

決定要改變耕作模式後,田間的工作也接踵而來。少了除草劑,人工除草次數直接翻倍,施肥的工作量也增加;自製液肥更需提前保留時間製作,並且定時攪拌,還要隨時注意製作情況不能做壞;更辛苦的是要親自捕撈福壽螺,「像之前福壽螺是放藥殺死,現在只能用手抓,尤其是晚上還要常常要加班,帶著頭燈來抓福壽螺及除卵。」盧志明苦笑著,但他的眼神很堅定。

盧志明不使用化學肥料後開始學習自行製作液肥。

 

與野生動物共享這片土地

開始轉型友善耕作之後雖然工作變多,但透過這幾年觀察下來,確實發現出現在水田裡的生物明顯增加,連之前較少看到的細蟌也變多了,盧志明說:「因為我們的土地,就是牠們的家嘛!」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田間操作的時候也能多為這些生物多保留一些牠們需要的空間。

躲在綠保海芋內的中國樹蟾。

 

盧志明也提到,之前宜蘭大學的毛俊傑老師說明現在全台灣赤腹游蛇的數量因為棲地環境改變大量減少,而這樣珍貴的物種竟然還是住在自家田裡,於是內心也升起一份想守護牠們的責任感,只要持續保持友善耕作及保留田區的水田,就能成為守護牠們生存棲地的最大的助力,那何樂而不為呢?

水中的蛇蛻,表示有水蛇在這塊田裡平安的長大了。

 

因感謝而回饋

即使改變的過程不容易,但轉型友善耕作的成就感是勝過以前慣行花卉時期的,盧志明說:「心中那份對土地的疼惜,我想把最健康的土地還諸天地。」當然這一切來自祖先們在這片土地上的耕耘,小小一片土地卻牢牢地守護的這個家,給予眼前的一切美好,於是現在是靠著一家人努力守護這片土地,也把最好的一切還給這片養育他們的土地。

期待未來踏入這個農場的人都能感受這份感恩的心情,陪著財福海芋田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盧志明說:「心中那份對土地的疼惜,我想把最健康的土地還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