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保種
原民保種 2024 / 07 / 15 1890

自今年 3 月以來慈心基金會的「小米進校園計畫」活動,深入臺東 12 所國中小學及幼兒園,推動小米食農教育與實作體驗。而在準備邁入夏季的五月初,慈心基金會與合作團隊走進座落山林之中的延平鄉紅葉國小,並邀請食農講師與綠色餐廳主廚一起進到校園,帶領學童們從實作體驗中,充分認識小米在部落的價值與文化角色。

 

小米回家  從在孩子心中播種開始

卑南族作家巴代曾寫下不少關於小米田的散文及詩,優美地傳達了部落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也紀錄了曾經忙碌豐饒的小米田樣貌。這樣的景象,卻在政府推廣高經濟作物後日漸遺失。為了協助族人保存小米種原,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鏈的平衡,慈心基金會近年積極推動小米的保種復育,透過向部落族人訪調傳統以小米為主食的生活、辦理多場保種交流活動擾動部落,並且向外界傳遞小米文化與知識,讓逐漸遺失的小米文化慢慢廣為人知。

在推動小米復耕的過程中,慈心基金會發現,不僅部落中懂得傳統糧食知識的長者逐漸減少,部落的學子們若是家中沒有種植小米,便少有機會接觸這項傳統作物。於是從今年3 月開始,著手推動「小米進校園」計畫,規劃一系列「小米進校園營養午餐與原住民文化健康站」、「小米農民變老師」、及「綠色餐廳主廚進校園與文化健康站」等活動,將小米復育與文化傳承融入學校課程,希望透過與學子們的直接互動,從食農教育認識小米,進而深入了解自身的文化,種下永續未來。

慈心基金會承接農糧署「強化花東地區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本次小米進校園計畫活動,農糧署花東分署的徐煇妃分署長除了到現場參與之外,更親自為學童們說明農糧署的角色與職責。

為甚麼要推動這樣子的計畫?「小米在十年前全臺灣的種植面積還有 370 公頃,到現在只有 44 公頃、快要剩下十分之一而已。」面對小米種植面積的減少.徐煇妃分署長藉由和學童們的問答,強調小米保育與復耕的重要性,也希望藉此鼓勵孩童們未來共同參與小米復耕的行列。

 

不僅僅是食物  更代表著文化與生活

除了小米的復耕,為延續小米種植與傳統知識傳承,這次「小米進校園」在紅葉國小的活動中,由內本鹿人文工作室共同創辦人、也是致力於推動部落孩童山林及食農教育的胡榮茂Dahu老師,擔任本次食農教育的講師,向紅葉國小的學童們說明小米與部落文化的關聯性。

「就像一個部落聚集了很多不同的家族,小米也有許多不同的品系。」本身為布農族的 Dahu 老師向學童們解釋,看起來相似的小米,其實也有著數之不盡的品系,「每個小米都不一樣,有的小米是尖尖的、有的小米是有開衩的、還有的小米顏色不一樣,這些就是不同的小米品系。」孩童們一邊聽著 Dahu 老師的説明、一邊仔細觀賞手中傳遞著的各式小米串。小米的品系多樣,光是在布農族的記載當中就有一百多種,每個家族更有屬於自己珍藏的小米品系。這些品系代代相傳,見證著家族的歷史與記憶,除非有親戚關係,否則不隨便外贈,珍貴程度有如傳家之寶。

 

除了是各個家族的珍寶之外,小米在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更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過去部落族人的主食,更是文化的象徵,包含布農族和排灣族等部落,都會在傳統祭典中使用小米;布農族會根據小米的生長,劃分出不同的祭典儀式,寫出屬於自己的歲時曆。

如同小米多元的品系,小米田的周圍也會種植許多不同的作物, 可能是短期內就能夠收成的各式豆類,如樹豆、小萊豆、黑豆、花豆等,亦或是紅藜、南瓜、芋頭、玉米、油芒,多樣化的種植,豐富了部落族人的飲食,也補充了多種營養,土地的養分也不因單一化作物而過度消耗,「要記得,這樣的多元性是很重要的,才能夠不斷的供應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是這樣的共生力,讓小米乘載著這片土地的永續,也背負著文化的傳承。

 

主廚帶領孩童實作  串起與土地的連結

比較新穎的小米料理除小米甜甜圈之外,小米還能如何從傳統料理中創新,並且讓孩童們能夠親自實作,進而激發對小米的興趣呢?在慈心的「小米進校園」計畫中,藉由「綠色餐廳主廚進校園」,此次邀請在地的布農族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的王朱孝賢主廚,偕同父親胡明智和母親王美華,共同帶領紅葉國小的學童們親自實作小米料理。長期投入偏鄉教育與多元課程設計的立賢教育基金會,也提供教學現場的豐富經驗,在計畫中與慈心合作,和主廚共同為教學活動進行討論及流程建議。 

 

考量到國小孩童們的喜好以及實作的難易度,孝賢主廚安排了改良版的家傳料理「啦當當」,作為教學主題。「早期家族中的母親可能因為營養不良或者生病,無法供應母奶,又或者是家裡買不起奶粉,啦當當則成為替代奶粉的營養品,餵養成長中的嬰兒。」在料理開始前,主廚母親王美華老師,特別分享了這段小故事。「啦當當原本只有用玉米粉烹煮,但這次我們加入了小米還有水果,讓原本算是營養副食品的啦當當可以變成一道大小朋友都可以吃的甜點。」孝賢主廚補充道。

 

在主廚的指導以及紅葉國小的老師從旁帶領下,孩童們分成四組,跟著從洗小米、準備食材、到不斷攪拌烹煮啦當當,各自分配手上的工作,並輪流體驗料理的樂趣。在完成烹煮後,主廚接著請孩童們在校園的各處角落採集花草,為啦當當做最自然的擺盤。透過這樣親自準備、烹煮、與採集,不僅讓孩童們更親近小米,更在這過程中,對這片土地有更多的想像。

 

在一系列的「小米進校園」計畫中,慈心基金會將持續在臺東縣偏鄉的 12 所國中小學以及幼兒園中,將小米復育與文化復振融入學校課程與全校師生分享。藉由學校、主廚、及農民們各方的攜手合作,共同延續小米的保種,讓小米能夠在這片土地以及學子們的心中,長成一片豐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