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泳浤耕耘有機部落家園
在南安土生土長的林泳浤,國中畢業後隨至台南空軍基地服役,同袍問:「你家在哪裡?」,因為幾乎沒有人聽過「花蓮卓溪鄉」,於是他也漸漸不再提家鄉的名字,總說自己是來自花蓮的原住民。
結束漂泊在外的軍旅生涯,退伍後,林泳浤多方考慮轉業的可能性,最後決定回鄉當農夫。在南安部落租地做生態水產養殖,同時接下母親耕種的一・五公頃慣行水稻田和債務。九年前,參與學習KKF 自然農法耕作方式,也結識了在部落輔導轉作有機、綠色保育農業的慈心基金會,讓林泳浤挺身加入友善耕作行列,從此與農藥說「掰掰」。
從有機開始改善土地與生活
一開始也曾遇到許多困難,不施用除草劑的稻田,被部落長輩質疑不知道「是種稻還是種草」,後來慢慢種出成果,受到部落更多人認同加入,幾年下來,花蓮南安的有機耕作面積從三公頃增加到二十多公頃。
人稱「蟹老闆」的林泳浤說,回首這一連串的轉業過程,覺得冥冥之中應該有造物主的祝福。當時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部落推動有機產業,一路上有玉山銀行的經費支持、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技術指導、慈心基金會的輔導、銀川永續農場的契作陪伴。完整的有機產業鏈輔導發展模式,成為他與部落農友們堅持種植有機的力量泉源。
從事有機水稻農耕,漸受肯定,經濟狀況也逐步進入佳境,林泳浤的轉業人生就像是從狹窄的產業道路,開上寬敞高速公路的坦途,他不但有空間、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生態水產、有機農業,同時也參與推動南安生態導覽,號召更多人加入有機友善產業。林泳浤在二〇一六年獲得農委會第三屆百大青農殊榮,他難掩驕傲地說,「事實證明,當初決定改變路線,用有機事業開展第二人生,是正確的選擇。」
部落有機經驗綻放曙光
部落的有機產業以水稻為經,蔬菜、水果、傳統豆子為緯,交織出布農族人豐富的文化傳統與農耕智慧,加上合作夥伴玉管處、花改場、慈心、林務局等單位的輔導與支持,讓南安部落經驗」的有機發展成果推上台灣有機農業的舞台,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指標。無心插柳,但有機種子卻悄悄地在鄰近部落發芽扎根,卓樂、石平、崙天、古風、卓溪、立山和崙山等部落也陸續成立水稻、果樹、苦茶、蔬菜等有機產銷班,有機、友善耕作遍地花。紛至沓來的媒體報導,讓過去名不見經傳的南安家鄉,開始散發光芒。
過去,林泳浤常跟親族把酒暢言部落有機農業發展的現在與未來,用心勸說讓農民和地主支持轉作有機、綠色保育農業。讓孩子在田裡與泥巴、雜草、小魚、稻子、豆子為伍,體會有機的生機與快樂。未來,孩子大了,自然有機會成為部落有機農產業發展的接班人。
林泳浤說,與家鄉族人共同營造更美的南安布農部落田園風光,這是身為第一代有機、綠保農友的他現時最大的心願,期許有一天這片穀粒形狀般的家鄉能夠全部轉作有機,成為第一個原住民有機稻米生產專區。
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17 項,此處包含以下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