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43期 2023 / 04 / 28 2568

部落頭目潘竹菊的豆豆哲學

「迪娜(tina)」,在布農族語是女性長輩的尊稱。

今年七十六歲的布農族迪娜,也是現任卓樂部落頭目——潘竹菊,她用一雙塗著美甲的手操持農務,宛如披上戰「甲」的布農女勇士。

 

潘竹菊迪娜每天凌晨五點下田工作,田裡耕種著媽媽傳下來的作物,有小米、油芒、紅藜、地瓜、芋頭、玉米和豆子等。這裡的作物都是原生種,芋頭是黃色的,口感香又黏;自己種的玉米打磨成玉米粉可以做料理。每天忙完農務後,她參加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活動,與其他族人彼此分享耕作經驗、交換種子,再把種子種在田裡,隨季節收成,這是南安迪娜們的日常生活。

布農迪娜一年年的採集與種子交換,最能保留下最適應氣候變化的品種,這是慈心在南安輔導多年以來觀察到,原來部落家庭菜園竟傳承著作物保種的農耕文化。

 

二〇一九年為保存布農族特有的種子文化,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慈心攜手,鼓勵迪娜們成立了「布農豆豆班」,一起在菜園持續種植市面上幾乎看不到的十九種豆類。

對潘竹菊迪娜來說,堅持做部落傳統作物保種心願,在與慈心基金會工作人員相遇後變得更強大。她說,「我會看人家的心,慈心工作人員跟我講話有笑容、有禮貌,會好好聽我講話。我欣賞他們,他們問我問題,我全部說出來,」無私的分享也傳遞出布農人的純粹個性,潘竹菊迪娜絲毫不矯飾地說,「把傳統作物農耕智慧教給他們,他們就會去教別人。」

 

胡玉英祖孫種豆的菜園傳承

另一位也在部落種傳統作物的胡玉英,是二年前返鄉生活的迪娜,因緣際會加入布農豆豆班,開始學習種植傳統作物。過去她在梨山種水果,習慣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雖然現在恢復傳統耕作方式,倒沒有經歷什麼掙扎,她說,「因為小時候看父母親務農、除草,看到被蟲或蝸牛吃掉的作物就直接拔除,作物開花不去干擾,時間到了作物自然長大,這是多麼天經地義的事。」

胡玉英迪娜每天帶著三歲外孫下田工作,小外孫正值牙牙學語的時期,不停地講話,也模仿她在田裡工作的樣子。農閒時,祖孫二人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安遊客中心前擺攤銷售自己種的豆豆和蔬菜,胡玉英迪娜還會跟遊客分享吃健康食物的概念。

 

布農餐桌上的風景

部落傳統作物種子能保留下來,靠著迪娜們日日勤耕的精神。他們也秉持傳統,把自家的種子當禮物分享散播出去。希望讓外界看見,布農族迪娜們身體力行創造出的守護種源價值。為了讓保種傳統能夠發揚光大,慈心更協助邀請部落青年廚師以豆豆與在地食材入菜,烹調設計出富有布農農業文化色彩的風味餐,讓更多人認識布農餐桌上的風景,也希望消弭布農世代之間飲食習慣的差距。

 

藏種於農的保種行動

地球氣候與生態環境變遷,衝擊生態環境,甚至引起物種滅絕以及糧食危機等問題。近年來,各國政府或科學、環保組織,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望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藏種於農的農民在地保種行為,透過共享種子讓遺傳物質得以持續的重組,到最後作物可以適地適性。這些生物多樣性的創造不僅能養活某一社區的居民,甚至能建構豐富的遺傳資源寶庫,而這個寶庫也是未來世界糧食生產所必須仰賴的資源。

參考資料:農民保種運動網站 http://seed.agron.ntu.edu.tw/fcs/index.htm

 

聯合國「2030 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17 項,此處包含以下核心目標: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