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7期 2018 / 01 / 10 2765

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執行長 蘇慕容

走過歷史長廊,台灣茶葉曾有一段外銷出口的輝煌榮景,過去茶葉製造大都集中在大型茶廠,農友種茶、賣茶青給茶廠,茶廠負責併堆讓品質一致,以及外銷,使產量增加、成本降低,並提高茶葉的品質,使得「台灣茶」揚名海外。但隨著出口競爭力消失,為了繼續維持茶農生計,政府開始補助茶農自設製茶設備,學習製茶,於是逐漸形成台灣多元繽紛的小農品牌茶。

另一方面,作為北部地區重要的包種茶產區—坪林,自從清朝開始就陸續開墾種茶,堪稱台灣的百年老茶區,雖然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茶農守著自家茶山,但田區偏小,茶樹沒有充足的有機質滋養,產量品質陸續下滑,化肥的持續投入更是讓失去活力的土壤雪上加霜。坪林作為水庫上游的水源保護區,友善環境的種植成了該做卻無從下手的夢想。

慈心基金會作為有機產業的推廣者,義不容辭的著手計畫,期望改變坪林茶走向有機,從與農民洽商合作方式、選擇適合的茶園、到設置有機專屬茶葉製造所,再統一品牌為—淨源茶,各種艱辛的過程,就是希望革新產業,變構新模式,讓坪林呈現成片有機茶園,也能夠對水源保護有所助益。在這個目標下,著手土壤改良、茶葉製造方法的改良精進,成為製茶所的兩大工作重點。

整頓茶樹與復育土壤是製茶所重要的任務。 製茶過程--日光萎凋。

整頓土壤與茶樹:土壤長期缺乏有機質,必須重新埋入大量腐熟的有機肥;老化茶樹中剪或台刈,讓茶樹重生,以及落實表土草生覆蓋,避免雨水直接沖刷土壤,保護表土。

改良製茶技術:現在的茶樹已經習慣在化肥環境下生長,而且農藥將蟲害完全除滅,然而,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茶樹缺乏快速營養補充,並經常遭遇蟲類啃咬,所以,用原有的製茶方式來製作有機茶,在茶湯色澤與飲用的口感,都未達一般品茗標準,讓慣常喝茶的人對有機茶敬而遠之。於是我們增設製茶設備以及調整製茶方法,所有製茶的老師傅必須重新摸索熟悉有機茶的個性,把原先慣行視為很多缺點的有機茶葉,找到它的製造手法,發掘出亮點,一再一再的嘗試,終於製造出具有特色且人人喜愛的烏龍茶、紅茶、佳葉龍茶、綠茶等,多達十種以上的各式茶類品項,讓品茗者驚艷:「原來有機種出來的茶也可以這麼好喝!」。

做出好喝的茶以外,有機茶的種種好處需要被大眾認識,有機製茶所,自然可以是交流研習的好所在,消費者來這裡認識有機理念、親自體驗採茶製茶、學習泡茶;農友可以技術交流、論茶精進。在這個幽靜的百年茶鄉的山頭,有機製茶所的出現,就像點燃了復育土壤、茶樹、保護水源環境與製工藝的希望之燈,期盼這盞明亮又溫暖的燈,從群山環繞的水源區裡,持續發光,越來越亮,假以時日,有機茶園可以從這裡開始,在台灣成片成片的出現。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