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2期 2016 / 11 / 30 6740

多方參與,建立信任的過程

國際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發展概況  

PGS與有機3.0的倡議息息相關。台灣的有機農產品與世界各地一樣有嚴格的法規,要經過生產基準去追溯生產流程,須由第三方驗證確認栽培過程的完整性。為什麼要做驗證呢?品質保障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處理信任的關係,第三方驗證是不是唯一途徑,這是大家要討論的地方。

第三方驗證的貢獻與侷限

總體來說,第三方驗證對有機農業推動(有機2.0階段)的貢獻,是以一致性的標準來認定有機農業,並使有機農業得以透過政策被快速推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機2.0的侷限,比方說對消費者來講,重視農產品檢驗是不是合格ND(無農藥殘留),恐怕要比重視有機廣義的精神(健康、生態、公平、謹慎)來得普遍。當消費者重視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時,除了忽略有機農業的本質,也漠視對弱勢小農的關懷。

所以,當IFOAM 從2014年開始談有機3.0時,問了幾個問題--「到底我們在什麼程度下可以去認定一個農產品叫做有機?」「我們要採取什麼標準去認定他?」這些提問至今日仍在國際間持續不斷引起廣大的迴響。

有機3.0對有機農業的盼望,是為了要朝向永續發展。最終的目的若是如此,僅靠全世界約1%的有機驗證面積奢談永續?這是杯水車薪。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一方面努力增加有機農業面積,也去思考如何協助99 %能朝向永續發展目標前進,讓慣行可以減少。 

PGS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

有機農法本身必須考量當地的生長條件、盡量切合當地的文化與生態脈絡,當第三方驗證制度不一定能夠都適用的時候,對不容易或不願進入第三方驗證的生產者,IFOAM透過參與式保障體系PGS(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的倡議提供了另一種保障系統,因此我們可視PGS為一種對應有機農業主流驗證體系,並補足其侷限的另類途徑。   

IFOAM把PGS當成一個推動有機3.0的重要工具,它扮演的角色是:(1). 讓小農和社區產業能在獲得支持的狀態下,有更多參與保護土地及發展有機農業的機會。(2).強調多方關係人的參與,使消費者透過推廣或教育的過程,釐清有機農業的價值及對永續發展的貢獻,而不只是沒有農藥殘留。(3).不只品質保障系統,更重要的是參與(P)跟保障(G)。

什麼是參與式保障體系(PGS)?

以第三方驗證為主流的有機農業,是 IFOAM界定下的有機2.0階段,也是有機農業由衰轉盛而後進入停滯的一個階段。提出有機3.0不是推翻有機2.0的貢獻,是希望有一個比較寬闊的格局,讓有機農業在有更多參與者的加入下,真實朝向永續邁進。PGS是透過公開、參與的方式,建立屬於該社群對於有機、友善環境農業行為的標準、稽核方式,建立共同的願景。此中容納了各式各樣的行動者,包括生產者、消費者、驗證者與跟這產業有關係、有興趣的都可以加入進來,是一個大家共同運作、共同學習的過程。這個運作體系中所有的責任是共同分攤的,目前查驗農友被檢驗出來是農友獨自承擔這個責任,受千夫所指,明明不是自己用藥,卻都是生產者獨自承受獨自面對,PGS系統認為這責任應該是大家要共同承擔。

參與式保障體系(PGS)的國際經驗

美國農業部制訂國家有機計畫(National Organic Program, NOP)後,讓「有機」變成官方規範名詞,在此之前早已成立的有機農場,若不加入則不能使用有機這個名詞,且面臨要如何跟消費者說明使用何種農法的問題。紐約哈德遜地區的農場共同討論出解決方式,另外發展出自然生長驗證(Certified Naturally Grown, CNG)做為識別。

CNG的優點有1.以互信為基礎  2.資訊透明化,在網路上互動,農民可互相討論生產或技術問題,消費者有問題也可PO上網,紀錄提供了後續研究的基礎資料。3.CNG跟NOP較大的不同是在制度上適度給予一些彈性來鼓勵誠信、呈現真實狀況,不會為了要去符合一個僵固的制度而說謊,目前在紐約加入CNG的農場成長速度比官方NOP還快速,但兩者是互補關係,讓市場區隔呈現出來。

印度則是全世界唯一有民間、政府PGS兩套系統並行的國家,在地方組織中包括農民、消費者與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以民間機構Keystone Foundation為例,為協助農民解決產銷、森林資源保護、驗證費用過高等問題而決定發展PGS,讓農民知道查核是對他有幫助的、良善的,且藉由互相換工進行同儕稽查。

為了什麼要發展有機農業?

今天不管是談 PGS 談有機2.0 或談有機3.0無非要想想,我是為了什麼要發展有機農業?日本第一位有機稽核員水野葉子曾說:「我們在談稽核時好像都從懷疑出發,但有機的稽核應是從誠信開始,是為了想要幫助消費者去認識生產者,不是去抓生產者在運作過程有什麼毛病。」不是每個消費者都有能力去認識農場,或是有管道可以接觸像主婦聯盟的組織,大都在門市店面購買農產品,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互不認識的情況下,需要建立信任機制,第三方驗證其實要幫助消費者認識信任產品,但發展到最後卻變成是懷疑,沒有人在乎發展有機農業最核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健康、生態、公平、謹慎,這四個很難在有機2.0討論裡被著墨。

我常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問你甚麼是有機農業,你都怎麼介紹?一般回答是用否定的描述這個產業,答案是「不用化學肥料,不用農藥,不用……」很少有人用正面態度說支持有機農業是想讓台灣更好,環境更永續,你的回答其實就反映了有機農業的價值。所以目前我們在談有機法規或品質保障信任制度時,應先回到原點問問自己關心有機農業為的是甚麼?要的是甚麼?這些法令的改變,能不能讓人對有機的認知轉變?

PGS要不要進到法規裡?

今天談PGS要不要進到法規裡,是我們希望對有機農業的價值更認識,還是只是在名詞上面討論什麼樣的產品能夠被叫做有機?不是要回到以前的各自表述,而是怎麼讓信任機制出來。在美國PGS不能被叫做有機,以PGS型態存在的「CNG自然生長驗證」,是農友在政府有機驗證制度下另外共同創立的識別標章,讓消費者知道我是用有機農法在耕作,但像印度、越南,PGS 則可以被稱做有機。這些問題,在立法的時候要有更無私、更具智慧的抉擇才能夠消弭爭議。建議如果要推動PGS,許多配套措施應一起做,例如農村再生、食農教育等,才能讓PGS有長遠良善的發展。

消費者參與查證,共同分擔從產地到餐桌的責任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