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香裡,時間不只是靜靜流逝──
茶會「發酵」,慢慢轉化出滋味。
就像一顆果實,從枝頭誕生,到香氣成熟,
每一段變化,都值得被細細品味。
我們手中的這杯茶,可能經歷了幾十年產業變遷的浪潮
茶的好壞,不只是產量,更關乎土壤是否能自由呼吸.


參與學員熱烈提問
今天論壇,我們邀請到來自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舜德 研究員——一位長期關注歷史與文化的人類學家。
他要帶我們回望臺灣茶的歷史,
一段從山林、土地,走進杯中的時光旅行。
我們手中的這杯茶,可能經歷了幾十年產業變遷的浪潮;
風味從早年深受福建茶的影響,
到包種茶的薰花與不薰花之分;
從濃厚型烏龍的厚實香氣,
逐漸轉為高山茶的輕盈清香與層次感──
臺灣茶的「風味」,其實也是一個緩慢「發酵」的故事...
曾經,凍頂山在 1980 到 1990 年代,
為了追求產量而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
直到土地開始喘不過氣,
人們才意識到:
茶的好壞,不只是產量,更關乎土壤是否能自由呼吸。
後來高山茶區記取教訓,開始發展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方式;
高山地區因為溫度低,病蟲害少,也比較適合這樣的耕作方式,
這讓高山重新找回它的生命力與韻味。
這段歷程,也讓今日的高山茶不只香氣迷人,
更有靈魂與厚度。
茶食從日本萩餅祭祖的習俗汲取靈感, <br>選用臺南 9 號與臺南 17 號虎斑花生, <br>以花生的樸實與茶的香氣,交織出一段屬於秋天的滋味。
「一碗食舖」雅妃介紹茶食的設計概念
參加學員熱烈提問
參加學員熱烈提問一片茶葉,能說的故事其實很多。
它會說氣候,說地形,也說人。
搭配著今天的主題,「果實」,
我們也準備了一份應景的餐點:
由「一碗食舖」設計,
從日本萩餅祭祖的習俗汲取靈感,
選用臺南 9 號與臺南 17 號虎斑花生,
以花生的樸實與茶的香氣,交織出一段屬於秋天的滋味。
一杯茶,是發酵的果實;
一段歷史,也在此刻靜靜展開。
當我們一口茶、一口點心,
其實也是在回應土地、回應時間、
回應這片山林,與這些年來默默進行友善耕作的農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