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裡的有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5 / 09 / 09 43

「我以前只是跟著先生的興趣走進田裡,沒想到,走著走著,就真的走進了農業。」趙懷弟笑著說。

走進農場看到的多元食農教室,是餐廳廢棄後改成的工具室,過去甚至是豬舍。這樣的起點或許看起來不怎麼夢幻,但卻是趙懷弟自然教室的開端。最初只為了自家食用種些蔬菜,兩年後,農作漸多,才開始對外販售——不是因為想賺錢,而是想讓更多人吃到安心的食物。

曾經的豬舍、廢棄餐廳是趙懷弟自然教室的開端。

 

從小在眷村長大的趙懷弟,曾是一名醫檢人員,原本在實驗室裡與數據為伍,對土地和農作幾乎一無所知。婚後和先生接手了家裡的農田——一塊原本由公公以慣行農法耕作的土地。當初沒有宏大的理想,也沒有特別的計劃,只因為沒有時間噴藥、也因為聽聞許多鄰居因農藥中毒而受害,加上婆婆因乳癌過世,趙懷弟和丈夫下定決心,田裡的管理方式不再使用農藥,改以友善耕作與土地和平共處。

開始管理田區後,田裡不再使用農藥,改以友善耕作與土地和平共處。

 

【大自然教室,學習與轉念】

不同於實驗室的環境,剛開始的農作物生產沒有絕對可依循的SOP,只能靠著經驗以及觀察來學習怎麼種植不同農作物,且早期投入農耕其實甚麼都不懂,甚至還得到處上課和學習,也曾被公公唸說,從沒看過有人種田還要去教室上課的。但夫妻倆抱著開放的態度學習許多新知與技術,還跟在地單位合作育苗、舉辦食農教育等,甚至和幾位朋友成立社區大學青菜社,推廣在地友善耕作蔬菜。

趙懷弟和幾位朋友成立社區大學青菜社,推廣在地友善耕作蔬菜。

 

只是這個過程也不是這麼順利,面對颱風、暴雨、氣候變遷等自然挑戰,當時看到辛苦種植的玉米、蔬菜來不及成熟、來不及長大就被暴雨打壞無法收成,心血付諸流水的挫敗感如同大浪襲來,既心痛又無奈,但經歷數次這樣的經驗後,她學會了順勢而為——遇到長不好的作物,就打掉重種,不要執著於已經付出的東西,反而常有意外的收穫。

多年來的經驗,已找到較適合農場步調的栽種方式。

這幾年除了熟悉常見的友善耕作允用防治資材外,甚至開始利用不同作物間作的方式來控制病蟲害,她分享:「當青椒種後在附近灑上一些香菜之類的種子後,害蟲就減少了呢!」或是間作一些芫荽、九層塔等,也可以有效避免蟲害大量發生;有時天氣不穩定彩椒容易發生病蟲害,就提早趕在大量發生前採收未轉色完全的彩椒,趙懷弟開玩笑說這個叫做特色「青彩椒」,用這樣具科學根據又幽默樂觀的方式來面對田裡的病蟲害問題。

相較病蟲害問題,許多傳統農民習慣將草當作敵人,想盡辦法根除,但在趙懷弟的農田裡,草是夥伴而不是敵人。她和丈夫堅持草生栽培,不使用除草劑,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能保護土壤、滋養生命。即使一開始公公不太理解,會偷偷在田埂噴除草劑,但在兩人合力的勸說與時間的磨合下,草生栽培的管理方式才逐漸到位。

田區內的作物與草共生,草是夥伴不是敵人。

 經過好幾年的學習和轉念,趙懷弟說:「土地教我學會了耐心,也教我怎麼放下控制的慾望,學著跟自然合作,而不是對抗它。」

 

[友善耕作,分享美好]

就像實驗室需要相關機構認可一樣,早年趙懷弟原本計畫與朋友一起申請有機農場,但因為土壤背景值不符申請標準,只能作罷。不過他們並不因此放棄,而是選擇持續以友善農法耕作,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後來因農場所在地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推動友善農業,透過慈心基金會申請了綠色保育,這些年來的努力終於獲得友善環境的證書。

由於陽管處近年來透過慈心基金會於陽明山地區推廣友善農業,趙懷弟也因此透過種種審查取得綠色保育標章,正式取得友善農業-綠色保育證書。

 

從原本在實驗室重複著檢驗樣品及登打報告的工作,轉換到充滿不確定與挑戰的農場管理,她不只是種菜的農夫,更是自然教育的實踐者。透過舉辦田間教學與親子活動,她分享自己這些年的學習,也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食物的來源,從「吃得安心」開始,走向「與土地共好」的生活態度。

 

趙懷弟的農場或許不大,產量也不多,但每一棵蔬菜都種得誠懇,每一份收成都蘊藏著對自然的敬意。她的友善農業之路,是一條慢慢摸索、慢慢理解的旅程,也是一條值得支持與同行的道路。

如果你願意,也請這樣支持她:

  • 優先選擇友善耕作的小農產品
  • 分享她的故事,讓更多人認識這樣的農業理念
  • 有機會的話,走進她的自然教室,親自感受土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