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裡的有機
陽明山國家公園 2025 / 11 / 17 21

走進竹子湖海芋大道,陽光灑落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走著走著,發現有處綠意盎然又充滿親切感的農場-花與樹園藝,在這熱鬧非凡的地點,彷彿彎進一個專屬你的祕密花園正在歡迎你的到來。

農場主人陳永如先生和太太范靜芳小姐共同經營這個農場已有十餘年,兩人皆堅持以盡量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除了減少使用化學農藥,除草的工作更是自經營農場以來都是人工除草,農場內的海芋及鳶尾花甚至於2024年通過綠色保育,兩人仍持續嘗試如何讓農場更好,甚至希望能帶給整個竹子湖更多。

花與樹園藝由陳永如先生和太太范靜芳小姐共同經營,如今已是竹子湖知名的農場之一。

 

來自父親期許的從農願景

陳永如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從小學開始父親就給了他一把特製的小鋤頭,象徵著他農業之路的開端。自此之後,同學們都還在玩耍時,他就開始在田裡幫忙了。或許是因為父親愛著這片土地,在耕種時也堅持不使用除草劑,父親覺得若長期依賴這些除草劑,土壤就會失去團粒結構,不再有保水、保濕的功能,讓土壤功能變差。這段兒時的記憶,也他心中埋下了友善土地的種子。

在當兵退伍後,陳永如開始當全職農夫,在台北種植花卉與香草時,也同時在屏東種植,累積了更多的耕種經驗;後來為了陪伴年邁的父親,他選擇回到竹子湖,正式成為一名屬於竹子湖的農夫。但是這條回家經營農場的道路並非一路順暢,仍然充滿了許多艱辛的挑戰。

即使田區的草不斷長出來,但透過勤奮人工除草及細心管理下也能開花美麗的花朵,只是能有今天的成果,一路走來並不順利。

 

農場經營的荊棘之路

陳永如回家經營農場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跟父親的經營理念分歧。雖然父親友善環境堅持人工除草的理念讓人覺得幸運,但父親是傳統生產型農民,習慣將作物大量批發給菜販或花市,當時陳永如預見到未來趨勢,希望轉型為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休閒觀光農業。這個想法與父親的經營方式嚴重不合,父親最初甚至不讓他使用家裡的土地。他只好先去承租一塊已荒廢十多年的農地,獨自開墾了三年,這段期間也努力與父親抗爭,才終於讓父親願意讓步,並以高於當時好幾倍的租金租給他約50坪的面積開始嘗試,雖然終於爭取到一點機會,但也使得剛開始經營的成本就高出他人許多,比其他人更加辛苦。

然而這只是開始,後續經營時因竹子湖位於國家公園內,對於設定農業設施有許多既定法規,而這些規定使得農業設施易於拆遷但也相對不堅固無法抵擋颱風侵襲,因此每年進入颱風季,遇到颱風即是竹子湖農友的夢魘,沒有太多的方式抵擋颱風的摧殘,只能眼睜睜地望著心血付諸流水,田裡的作物也是種了又種,有時可以挺過颱風的摧殘,有時則甚麼都沒有。他也曾有一年因為不甘心,即使遇到颱風還連續種了五次向日葵,但結果是全軍覆沒,只能無奈望天。

此外,早期的農村社會,資源與技術並不流通,因為「多一個會,就多一個競爭對手」。除了技術封閉,水資源的爭奪也非常強烈,甚至會因此出現嚴重衝突。更令人擔心的是,還聽聞同業間的忌妒會引來惡意破壞,田區也曾出現惡意破壞的跡象,雖然不確定是否真的是同業所為,且現今竹子湖團結互助的風氣已逐漸形成,但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仍讓人覺得有點心寒。

早期經營農場遇到很多挑戰,但沒有當初的辛苦,也沒有今天的花與樹園藝。(照片由花與樹園藝提供)

 

申請有機驗證及友善耕作理念的堅持

即使遇到如此多的挑戰,他仍然不放棄理念,透過各種課程學習和不斷嘗試更堅固自己的實力。

陳永如說他非常討厭噴灑農藥,直言:「你再怎麼防護,多少還是會吸到。」其次是為了消費者的健康,讓大家能吃到安心的作物。第三,他認為這對土地、對環境、對所有人都好。最後,當然也有經濟上的誘因,他認為有機產品的單價可以高一些,稍微補償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太太范靜芳表示,自己以前是學美術,對農業不熟悉也從來不曉得原來台北市是有農業的,更沒想到當時在竹子湖經營農場會遇到這麼多困難,但近年來確實有感受到竹子湖整體風氣變得較團結,也多了很多可以互助的空間。跟著陳永如一同經營農場到現在,除了發揮美術專長營造田區的舒適美感,也認同陳永如的經營理念,兩人一同人工除草,一起維持田區友善耕作,用行動給予最深切的支持。

申請有機驗證的契機是,有一位日本餐廳老闆的需要有機香草而拜託陳永如種植,經觀察後發現,香草這類作物在高冷地本來就不太需要噴藥,而且經常直接被放在盤上食用,也因此申請香草的有機驗證。後來改種植觀賞用海芋及繡球花等之後,遇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找來慈心基金會邀請農民轉型友善耕作,也加入第二批繡球花減藥試驗田的行列,後來田區內的海芋及鳶尾花也順利通過綠色保育審認,成為友善耕作農友的一員。陳永如說:「土地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人是過客,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經營跟作的這塊土地可以是永續,可以是生生不息。」這也是他與太太即使遭遇各種困難也想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的堅持。

經歷有機驗證香草後,農場在海芋和鳶尾花在陽管處和慈心基金會的協助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

 

展望竹子湖的友善耕作的未來

走過近三十年的農耕歲月,陳永如和太太范靜芳這幾年也輪流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兩位對竹子湖的未來有著許多期許,希望整個社區環境越來越好,生態更加豐富。也希望居民的生活品質能提升,大家在經濟上也能更寬裕。只是根據近期的觀察,覺得竹子湖的海芋和繡球花的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為此嘗試創新,試種不同品種的作物,且新作物須具備「更省工、更環保」的特性,且可能不太需要噴灑農藥。即使非不得已需要用藥,也會優先考慮使用無毒的資材。若試驗成功,他希望能號召其他志同道合的農友組成團隊,分享方法與技術,共同將新的產業做大,推動一個友善土地的友善農業社區產業。

陳永如與范靜芳也積極參與社區相關活動,希望能為竹子湖推動適合當地的友善環境社區模式。

 

陳永如從傳承父親早年的友善土地只用人工除草的耕作方式,到自己身體力行取得有機認證,再到對未來社區永續的期盼,這條經營竹子湖農場之路,不僅是對抗天災與人性的搏鬥,更是一場對土地的深刻承諾與實踐。他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天災與人性的夾縫中,不僅為自己開創了一片天,也期望花與樹園藝一路走來的努力,能成為竹子湖的友善農業永續經營的指標之一。

期望由陳永如與范靜芳共同經營的花與樹園藝一路走來的努力,能成為竹子湖的友善農業永續經營的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