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與野生動物共享這片美麗的家園。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張,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中,這不僅威脅到牠們的生存,也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營造野生動物棲地,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
15年來,基於這個理念,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慈心基金會為強化農田生態保育,鼓勵農民以友善耕作方式營造野生動物棲地。多年來農友不斷嘗試,經歷錯誤但不放棄,積極改良而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營造出多樣的田間生態。如今,為使這些寶貴的經驗得以有效被廣大農民所用,邀請棲地營造的專家,以專業但實用的角度共同撰寫,出版臺灣第一本全面性的農田棲地營造專書《農田方舟─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手冊》,並於今天(2025年3月25日)舉辦新書發表會。與會來賓除了介紹本書精彩內容,現場並展示多種棲地營造模式,讓大家更了解農民如何在田區進行有效的棲地營造。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30年前進入有機農業的領域,以往若能從田間照片中發現動物就是最佳保證。從三芝阿石伯蓮花田的例子,大家了解綠色保育的作法可以守護農田的動物。15年來,從過去的在意農產的成果,到現在多了生態系是動物們的家,是牠們的生存空間的認知。這本工具書中的各種案例,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幫助。書中匯集15年來輔導、協助、陪伴綠保農友的經驗,整理農友在棲地營造上摸索、修正、累積的成果,100%屬於臺灣在地經驗,充滿農友樸實的在地智慧與保護生命的心意。不僅是臺灣更是世界的創舉,未來希望有更多農民及專業內容加入,豐富它的內涵。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15年來,從過去的在意農產的成果,到現在多了生態系是動物們的家,是牠們的生存空間的認知。這本工具書100%屬於臺灣在地經驗,充滿農友樸實的在地智慧與保護生命的心意。
農田生態棲地營造需跨足農業操作與生態保育面向,且臺灣環境不同於歐美,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也致詞提到,看到這本書很感動,一位好的農夫,或是好的經營者,會有一個家園的概念,田裡的各種生物都是一家人,農田棲地營造就是一種田園經營,而此工具書一步一步教大家如何把家園經營好。國外農田棲地營造經驗面對臺灣特有的農田經營及野生動物時多難直接套用,本手冊出版可謂是及時雨,非常期待推廣給大家。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也致詞提到,一位好的農夫,會有一個家園的概念,田裡的各種生物都是一家人,而此工具書一步一步教大家如何把家園經營好。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表示,2022年由歐盟執行委員會提出的歐盟自然復育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目標在2030年前,復育至少20%的歐盟陸地和海域。然而,我們早在2000年超前佈署,開始了阿石伯蓮花田的復育臺北赤蛙,2010年官田農田生態復育水雉的工作,具體實踐農田生態優化及復育。而本書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不只能作為農民改善自己農田的參考書,今年推動現有保護區外的「有效保育地」(OECM)認證,相關單位或農民朋友遇到農田生態營造困難時,可以運用此工具書當參考,維持良好的生物多樣性。希望本書能多加推廣,之後有機會可再納入更多生態案例。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表示,本書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能作為農民改善自己農田遇到農田生態營造困難時的參考書。
而本工具書的責任編輯郭淑娟更提到,本書集結了很多人的努力付出。在輔導農民的過程中,指導農友營造野生動物棲地,在錯誤中累積經驗。棲地營造須和第一線農友合作,且無法完全複製,必須因地製宜,量身訂做棲地營造計劃。但量身打造的成本相對很高,所以如果有共同的概念和方法,再依現地做微調,就可以大大減少成本。本書的特色是一個大概念架構下,農民可以盤點自己的田地,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從觀念到行動,運用書中的方法進行改進,還有練習本可以自我練習。希望透過這本書觀念和方法傳給更多農友,串連每位農友的一點點努力,可以成為動物的巨大方舟。
責任編輯郭淑娟提到本書的特色是農民可以盤點自己的田地,運用書中的方法進行改進營造野生動物棲地,串連各農友的努力,造就動物的巨大方舟。
在記者會上,還邀請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游之穎、黃金蝙蝠生態館張恒嘉館長、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經理簡珮瑜、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莊孟憲、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等人,分享不同的農田形態中生物棲地營造的方法。也邀請順月農園、拾餘農場、十甲有機看天田、Yoga Farm快樂農場、綠光農園等農友,上臺受贈手冊,期望每一片農田,都能成為野生動物的幸福方舟。
黃金蝙蝠生態館張恒嘉館長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代表蔡曉薇、簡珮瑜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大利
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莊孟憲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
農業發展與野生動物棲地營造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可以找到相互兼容的途徑。書中更針對近年受各界關注的人與野生動物衝突,提供減少農作獸害的友善防治方法。如設置猛禽棲架吸引黑翅鳶控制鼠害,或利用物理圍籬與聲音驅離山豬與猴子,協助農民在保育生態與保障生計之間取得平衡。《農田方舟》手冊簡明易懂,目的就是幫助農友在遇到問題時,容易翻閱、查尋手冊中的資訊,即便沒有棲地營造經驗的人,也能依據手冊的引導開始進行棲地營造工作。
慈心基金會與林保署攜手推動綠色保育15年,從新北三芝阿石伯蓮花田的臺北赤蛙,到臺南官田的水雉,截至2025年2月底,已有675位農友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保育物種46種,棲地營造達434戶,農地面積逾938公頃。後續將為全臺農友舉辦3場手冊使用說明會,帶著農友參考手冊的解說,手把手運用農作常見的資材,為田間動物打造合宜的生存棲地,期盼更多農友的加入,共同為臺灣農田生態環境努力。綠保15週年也將舉行特展、在全臺各地辦理市集、小旅行等活動,歡迎大家關注慈心基金會官網及臉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