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故事
綠保故事 2022 / 01 / 19 2536

 

編按: 聯合國總部早在30年前(1992)通過的國際公約就提及了「強制碳排放」。多年過去了,地球依然持續發燒,氣候災難有增無減。在去年(2021)11月剛結束的COP26氣候高峰會,各國無不做出積極減碳承諾,而在臺灣,農委會跟上國際腳步於去年成立了「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希望透過政策推動能有積極作為。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受邀參與行政院淨零排放路徑規劃,關於環境系統可吸儲之碳匯技術領域小組,在去年慈心為綠保農友舉辦的聯誼會中,特別談到友善農業其實是可以發揮很大的碳匯功能,鼓勵農友在農法上稍做改變,達到減碳蓄碳,以下是蘇執行長給農友的建議與鼓勵。

 

氣候變遷下 農友的時代任務

您為什麼要務農?又為什麼要選擇從事友善環境耕作呢?我們可以常常回到初衷問問自己。

您會從事友善耕作就是有使命的人。農田除了生產的意義與目標外,還是承載了很多生物的基地,更進一步,其實農田也可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想想看,您種植的作物,近來來有受氣候劇烈變動的影響嗎?氣候變遷對人類有危機,對您來說有危機嗎?比之過去十年,現在耕作生產更容易還是更難?身為農友,可以為減緩氣候變遷做些什麼呢?

 

 

人類下一個危機?

前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在2015年預測,未來會因傳染病引起人類大量死亡,(2021年10月已近5百萬人死亡)。2020年,他又預測了人類下一個危機,會是氣候變遷。

2020年是臺灣56年來第一次沒有颱風登陸,由於夏季沒有颱風雨水進帳,加上各地降雨稀少,2020年成為近 52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有人會覺得臺灣每年有兩千多公釐的降雨量,約為世界各國平均值的2.6 倍,應該不會缺水,其實臺灣的降雨量是很不平均的,在一整年,特別是極端氣候的條件下,降雨會更集中,暴雨的機率會比以前更大,臺灣又因地形的關係不容易把水留下來,所以2021年才會面臨嚴重的缺水情況。像是大家熟知風光明媚的日月潭,2020年底到2021年因為嚴重乾旱,湖水幾乎完全消失,最後還長出草。當水庫沒有了水,影響的不僅是農業民生,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減碳目標— 2050「淨零排放」

2020年因為缺水的關係,水庫灌區公告停灌,其餘實施抗旱措施,非供灌區域31.8萬公頃農牧用地,除少數有儲水灌溉設備,其餘多數看天田,受乾旱影響較大。水稻的部分,第一期作就休耕了七萬多公頃,臺灣每年兩期稻作約二十六萬公頃,一期占13公頃左右,減少了七萬公頃是很大的糧食生產危機。

不只是缺水直接影響農業,有時在雨季來臨時,強降雨往往讓我們一夕間農作全毀無法收成,破壞力非常大,雨水過多過少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對農業工作者一定很有感。所以全世界對氣候變遷不該再口頭講講,現在到2030年以前,是最重要的十年。如果這十年無法有效減緩暖化,我們將再也沒機會了。這樣的訊息是很令人擔憂的,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下一代未來怎麼辦呢?

 

臺灣政府也在這一波全球共識之下,提出減碳目標,希望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就是排出來的碳和吸收的碳能達到平衡,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是非常難的事情。

 

農業可以積極固碳  

農業除了減少排碳以外是否還可以有積極的作為呢?

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氣的2-3倍,如果我們能夠改變種植的方式,讓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成為碳水化合物,最後累積在土壤中,這會是一個很積極的固碳行為。

當種子播下後,接受陽光空氣水,就促進了植物生長,過程中靠著吸收陽光得到能源,再把二氧化碳跟水透過生化反應最後結合成碳水化合物,形成我們的食物。其實許多植物被我們食用的部位並不多,比如水稻,我們只吃米,其他的莖、桿、葉、稻殼都不是我們食用需要的,這些若能回到土壤裡,就可以把大量的碳保留在土壤當中,所以在環境中,不管是從農田、從草地等等,其實都可以發揮很棒的固碳效果。重點是,我該怎麼做。

首先,請問你有沒有常去監測你的土壤有機質呢?碳是土壤有機質很主要的成分,如果你發現土壤有機質逐年累積增加,要很恭喜你,因為你的土壤肥沃了,種植將會更容易,第二個,你已經做到將二氧化碳集中在土壤中。

 

千分之四倡議 農地貢獻碳匯

2015年,法國在巴黎氣候峰會第21屆締約方會議上,提出「千分之四倡議」,就是希望號召更多的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大家一起努力,透過各種農業措施,把二氧化碳儲存在土壤當中,這個理論就是把碳存在表土的30-40公分左右,每年增加千分之四,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預估到2050年,就可降低到工業革命以前的濃度,這是一個令振奮的訊息,但是,也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有非常多的國家企業組織響應。在臺灣,除了農試所率先加入外,慈心基金會也成為第二個加入的組織。

 

為什麼慈心基金會要加入,我們覺得推動有機/綠色保育多年,跟農友的連結這麼深,可以鼓勵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對土壤的實際做法是:2少+2多。減少土壤翻耕整地的次數,減少土壤裸露,多覆蓋,增加土壤各種有機質,資材的取得除了農田本身外,也可以使用鄰近的農業廢棄物,農業副產品,覆蓋土地或做成堆肥進到土壤就可達到效果。

慈心推動綠色保育,在過去十年除了在生物多樣性的用心與貢獻外,未來也可以在氣候變遷上用心與努力。具體的行動方案基金會將陸續提出,邀請大家一起參與,用農業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