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以森林永續經營與維護生態保育為職責的行政機關,林務局何以會自野地走入生產地景,推動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綠色保育標章」?這得回到農田生態系上探究其意義。
過去二、三十年來,全球研究生態或生物多樣性的學者逐漸關注農田生態系相關議題。臺灣以往生態學界人士著力於保護自然原始環境,農田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生產糧食的基地,與生態無涉;然而事實上,農田並非僅有農作物生長,它同時也是許多野生動物棲息的環境。
農田生態系是人與自然環境互動所形成,當人們發現科技與化學合成產品的介入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許多對生物有害的化學物質隨之進入環境,致使不少農田生物相產生劇烈改變。
回想臺灣推廣有機農業多年,消費者對吃有機仍停留在無農藥、有益健康等層面,甚至許多人理解成「有機就是零檢出」,未能看見有機農作對生態環境的意義,甚為可惜。而林務局作為保育主管機關,理當關注到農田生態系的環境,以匡正過去人們認為生態和農田一分為二,井水不犯河水的觀念。
臺灣第一個農田生態保育工作始於民國89年,彼時我任職於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了保育台北赤蛙,開始和三芝種蓮花的老農夫阿石伯溝通,也因此開啟往後林務局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合作機緣。
儘管後來成功說服阿石伯同意從慣行轉作友善農法,但卻有兩大問題待解:其一是阿石伯當時已高齡近80歲,未來誰要接手?接手的人是否能採同樣方式照顧梯田?再者,我們與慈心基金會花了十年時間保全下那片2公頃的三芝蓮花田,而臺灣還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得要花多少人力和時間才能保全?能否更制度性地保全各地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農田環境?
民國98年起,我到林務局服務,於是就著手展開幾個農田環境的棲地保全工作,包括:八煙、貢寮、石梯坪等水梯田。該年年底,發生臺南官田地區大量水雉中毒死亡案,在當時林務局顏仁德局長支持下,再度與慈心基金會合作延續類似保育臺北赤蛙的工作。在那時,也聽到有人質疑為什麼保育主關機關去做農糧署的業務?然而從保育台北赤蛙的經驗起始,我們認知到,唯有建構農業生產的「生態品牌」,才能系統化地保全農田生態系。
而所謂的「綠色消費」,核心概念正是「每一次消費,你都在選擇你想要的世界樣貌」。林務局與慈心攜手規劃的「綠色保育」標章,既有著認證產品、保障友善農田環境的效果,更能激起消費者的生態保育意識,即使在今日看來,仍獨具意義。十年過去,民眾如今也能在愈來愈多的通路上看到強調生態友善的農產品,足見綠保標章已帶動綠色消費的潮流。
綠色保育計畫十年來,持續面對的主要困境,是農民的生計問題。保育的成果是全體人民共享,但當社會單從道德角度要求作為生產者的農人不能用藥,卻無視可能為農民造成產量不穩定、賣相不佳等損失,許多農民當然「先顧腹肚」而難以參與。
以大家熟悉的石虎來說,由於牠們的獵食本能,使養禽戶避之唯恐不及;解決之道則應反向思考,要讓在地居民以自家土地有石虎棲息為榮,將石虎與幸運、富足、成功等正面感受連結起來,就不會想傷害牠們。若在地居民能因保育動物而得到實質的勞務報酬,並因此得到消費者的支持與信賴,產品售價裡就包含整個社會委託他們良善管理的工資,加上政府適度挹注資源鼓勵,等於集眾人之力,分攤農民維護公益價值的額外成本。
目前已逾三九三位農友加入綠色保育計畫,五百八十九公頃的友善農田獲認證。然而,綠色保育標章的知名度仍有待加強。如何為綠保產品打開消費市場,向消費者推廣綠色保育標章概念,是我們現階段的重要任務。本書匯集了十年來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的故事,期待透過有溫度的分享,帶著更多友善野生動植物的綠色保育農產品打進各種虛實通路,進入公民社會與生活,進而帶動更多農民投身保育,落實以消費改變世界的善念。
也願翻開此書的你,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友善農民並肩前行。
※文章來源: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 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