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轉角上自然生態農場」
慈心基金會綠色保育訪查人員搭著農場主人陳文輝—輝哥的麵包車,一路蜿蜒上山,經過熱鬧的台東多良車站,路過瀧部落,直往山頂上奔去,眼前出現一棟木造屋,終於抵達「轉角上自然生態農場」,這是輝哥與太太李文麗共同打造的。走入夫妻倆的家,映入眼簾的是前方一大片的山景,坐在平台上的咖啡吧,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北大武山呢!
輝哥二十幾年前中年轉業,因緣際會地踏入農業,完全是因為小時候有務農的經驗,對土地有份情感,才毅然決然地開創另一番事業—當農夫!而文麗姐當時仍留在職場支持務農初期的開銷。輝哥有著馬蓋先的稱號,任何物品都是自己動手做,包含住的房子都是他用廢棄的物料一手打造,屋內有一個樹蛙造型的爐灶,更是輝哥的傑作。
起初,輝哥以慣行的方式栽種甜柿,但幾乎沒有收成,後來透由友人介紹,轉種枇杷。因為輝哥發現他對農藥會過敏,所以決定採用友善栽培,並意外地接觸到不施肥、不防治的秀明自然農法,這剛好與注重食品安全的文麗姐理念契合。輝哥除了保留周遭的原生樹種外,更栽種台灣櫸木,重視草相多樣化,除了人要行走且方便操作農事的範圍,其他區域都保留草相,一年僅除草四次。他們認為土壤健康,作物就會健康,而草可以幫助土壤保濕且照顧土壤的微生物,有助於大自然中微量元素的吸收。
在海拔七百多的山上,雨水豐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果園就像一座叢林般地茂密,透過調查,園區居然有200多種的草本植物、十七種蛙類。因此,處處見到驚喜:刻意放置的水桶屢見蛙影;枇杷樹上的鳥巢;竹雞、山豬、猴子的足跡遍布園區。而這樣的操作方式,讓每一株枇杷樹都長得很健康,病蟲害也因園區豐富的生態逐年減緩了! 這十幾年來身體力行,實踐友善環境與生態平衡的他們,與慈心基金會推廣的綠色保育標章精神不謀而合,因此在2018年加入。
文麗姐熟稔地述說植物的功能及在園區內的角色,多樣化的植物讓他們幾乎不用買菜,每一餐蔬果都來自園區。而園區植物採用高中低層次的營造,提供各種生物覓食、棲息、利用。我們也一路聽從指揮採集野菜作為今日午餐的食材,有台灣胡椒、山芹菜等等。突然眼前有幾枝很高的草,葉子是掌狀的,文麗姐說那是台灣蓪草,都市俗的我們都說不認識,原來台灣蓪草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早期用來造紙,更是中藥材。園區內潮濕適合台灣蓪草,奇特的造型讓園區有如侏羅紀時代的森林。
輝哥的管理專長也運用在生活的規劃,一年之中,四分之一的農作,四分之一的閱讀,四分之一的分享,最後的四分之一呢…還在想。輝哥說: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尊重生命,心靈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物質夠用就好,也因此,他們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他們的山屋總是高朋滿座,一起融入友善耕作所帶來生態豐富、和諧共好的山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