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5 / 11 / 12 51

 「哇有小米的香味~」、 「好香~ 好餓喔!」

還未進入午餐時間,台東縣金峰鄉新興國小就傳出陣陣剛出爐的麵包熱氣和香味,20多個飢腸轆轆的學生,人手捧著一個小米貝果,臉上掛著期待滿足的表情,這是他們花費一個多小時,在力卡咖啡店長謝政義的教導下,用慈心基金會提供的台灣本土小米,親手做出的成果。許多學生第一次發現,原來小米除了做傳統的阿拜、小米飯、釀酒,還能和西方甜點結合。

.「這是有加小米的麵團喔!」力卡咖啡謝政義店長引導孩子們在親手作貝果趣味的過程中認識小米、喜歡小米。

 

慈心基金會長年致力於在地保種,去年承接農糧署「強化花東地區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以原住民傳統主食小米為主軸,除了深入花東部落輔導族人種植、尋訪散落在各地的小米品種,製成標本,同時也訪問當地耆老,寫下小米與族人的故事。

然而紙上紀錄和標本容易被遺忘,保種要成功,必須回到日常生活,因此今年慈心基金會進一步將小米帶進花東12個國中小、幼兒園、原住民文化健康站,規劃「小米進校園營養午餐」,提供企業贊助農民友善種植的小米,3月開始,每週四都能吃到一餐小米飯,讓孩子和長老從「吃」開始找回傳統文化,並且邀請種植的農民、廚師進校園,擴展學生對小米的認識。

孩子們從認真「作」到盡情「吃」,找回自己部落傳統的小米文化。 

 

腦力激盪 捏出創意小米貝果

初次摸到白白軟軟、還未完全解凍的麵糰,學生都感到非常新奇,有人當場就聞了起來,直說好香,也有人細心觀察到麵糰中有一點一點淺黃色的小米粒。相較於尋常的圓圈圈貝果,麵糰在他們的手中成了一個小小的動物園,變換出蝸牛、貓咪、青蛙等創意造型,讓謝政義和在場師長連連稱讚學生好有想像力。

謝政義設計的貝果,不只將小米揉進麵糰裡,在送進烤箱前,必須將麵糰燙過糖水,再沾上些許小米粒,增加貝果的口感和賣相,他特別交代,「要用心對待,你們的貝果就會好吃。」只見學生手忙腳亂,放進沸騰的糖水時,不小心麵糰夾得太大力,圓形貝果鬆脫,直接成了微笑貝果,也有人一不小心,沾得整顆貝果都是小米,一臉懊惱,旁邊夥伴幫著急忙搶救,教室裡充滿小米香和學生的笑聲,熱鬧不已。

大家準備分團製作貝果。麵團白白軟軟摸得到小米顆粒,感受到,原來小米跟我如此接近。

謝政義老師說,塑形第一步是要把麵團搓成長條狀。

將搓成條狀的貝果做成經典的圓形,也可做成蝸牛的樣子,大家可以天馬行空地發揮想像力。

 

傳統穀物入麵糰,將文化揉進日常

30分鐘後香噴噴的小米貝果陸續出爐,烤過後,小米顏色融入麵團,和麵粉的香氣合為一體,外層小米則存在感強烈,酥酥硬硬,勇於嚐鮮的學生說沒吃過這樣的小米料理,口感很特別好吃,也有人覺得不習慣硬硬的口感,但是很喜歡貝果剛出爐時的香氣和Q軟口感,甚至捨不得自己吃,還要帶回家分享。在老師的鼓勵下,師生一起唱起了排灣族的小米採收歌,感謝土地給予的恩惠。

新興國小周遭以排灣族為主,當被問到曾經吃過什麼小米料理,許多孩子都說出「阿拜」、「吉拿富」、「小米麻糬」,大多都是傳統菜餚,對謝政義而言,讓小米有更多創意,融入年輕人日常,是推廣小米復耕重要的方向。

小心翼翼的夾著貝果過糖水,不要讓他變形了。

 

謝政義是達魯瑪克和嘉蘭部落出身的魯凱族,和排灣族一樣都有豐富的小米文化,從都市返鄉開咖啡店後,他心想自己以前在都市生活時常吃歐美的貝果,何不把原鄉穀物融入日常飲食中,讓小米早中晚都能吃。「放進烘焙是希望結合新與舊,讓大家認識在南迴長的植物,讓小米被看見。」

慈心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簡郁娟表示,配合小米進校園營養午餐,慈心希望學生們不只是吃到小米,還要認識小米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因此除了請種植農民進校園上課,也特別請綠色餐廳主廚,2位漢人、2位原住民,設計不同的料理方式,擴展對小米的想像。

YA~我的做好了,等待進烤箱。

小米貝果進烤箱烘焙中,好香啊!

 

復興小米文化,成就友善耕作

新興國小校長李惠敏也跟著學生一起做貝果,在此之前,她也和學校教職員討論,在校園闢了一塊小米田,每個年級學生分區照顧。

李校長表示,學生對小米不陌生,但可能都是看老人家栽培、煮成食物,但在自己身上時意義就不同了,親自動手種,才知道原來照顧小米這麼辛苦,要翻土、拔草、趕鳥、人工採收,學生很有成就感,也更知道小米文化的重要性,很感謝慈心和許多企業的陪伴和支持,「保種不僅僅是認識自己的文化、土地,也是孩子重要的生命體驗。」簡主任說,這個計畫不僅促進學生對文化的認識,也改變了農民,合作的農民知道這些小米是要供應給學生吃,便堅持友善栽培,也有人擴大種植面積。

嗯~貝果上的小米烤好後吃起來脆脆的,真好吃! 自己辛苦做的,吃在嘴裡特別有味道!

 

從都市返鄉,以身作則復育小米

在等待小米貝果烤熟的空檔,謝政義也跟學生分享返鄉復耕、開咖啡廳的故事,他特別提到友善種植的重要性,「我看到媽媽種小米,習慣用農藥、化學肥料,家鄉的土壤都黃黃的,沒有生物多樣性,決定返鄉用不一樣的方式耕種。」

身為農業新手,剛開始他完全不知道如何種植,四處在部落向老人家請益,學習他們早期不用農藥、化肥栽培,以輪種方式,先種花生固氮、養土,將花生打成渣、花生殼碳化當肥料,小米田周圍種樹豆蓄肥,「像照顧小朋友一樣,給土地營養。」養了半年土,蚯蚓、昆蟲終於都回來了,「小米長得比之前還要高。」

一張張農地恢復生機的照片,讓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也分享自己家裡種釋迦、芭樂的情形,直說老師不顧他人眼光,實驗自己種小米的方式很厲害,「老師很勇敢,把用過化學肥料、農藥的土地拉回來。」

謝政義說,做一件事不論成功或失敗,都要記得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分享文化,「失敗沒關係,你跟別人分享,他們也會跟你說新的事物,下次就可以試試看。」他也鼓勵學生多吃小米,多嘗試不同的小米料理,「有吃,vuvu才會種,小米才不會被忘記!」

謝政義老師跟學生分享返鄉後不斷試驗各種友善方法養護土地的過程

有種,有吃,小米才不會被忘記,傳統文化才能被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