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5 / 10 / 03 29

每年 10 月 4 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這個節日最早由德國記者兼動保人士 Heinrich Zimmermann 在 1925 年發起,並於 1931 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行的動物保護大會上正式獲得認可,日期定在倡導愛護動物的天主教聖徒──聖方濟各的忌日,提醒世人以平等與慈悲的心來看待所有生命。如今,世界動物日在全球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喚起人們對動物權益與生態和諧的關注。

 

在台灣,慈心基金會多年來以「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為宗旨,承襲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對土地與生命的關懷,陪伴農友走上友善耕作的道路。這份關懷並不限於農作物本身,而是擴展到與農田相依相存的各種生命。從 2010 年起,基金會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陪伴農友時,也鼓勵他們在日常農事裡用更柔軟的方式對待田間的小生命。久而久之,許多農友也自然養成了護生的習慣,甚至主動分享田裡的動人故事。

在花蓮西寶,帝雉冬季會從高山上降遷到當地,常常出現在農友楊朝良的田裡。為了讓牠們能自在覓食,他貼心地把冬季的草割得更低,方便帝雉下田找蟲吃;在台東卑南,蘇金玉農友每天都能見到環頸雉帶著小雛鳥到田裡「吃早餐」。她乾脆把自己要吃的菜園開放給牠們,將要賣的作物保護起來,人鳥各有收成。

 

另一位卑南的農友阮勇光,主要作物是咖啡,但特地在田邊多種了釋迦。他笑著說「鄰田的釋迦園常會噴藥,這樣附近的小動物至少還能跑來我這裡吃,能少受一點傷害。」新北雙溪的張學良農友,知道山羌常在田邊活動,就特意把閒置的資材室門打開,讓山羌能在雨天有個遮蔽的地方。花蓮南安的有機水稻則在農友巡田輕輕把田埂上的青蛙趕進自己田裡,還不忘叮嚀:「對面是慣行田,會打藥,你快游到我這邊來!」

 

草屯農友蔡瀧賢在他的地瓜園除草時,不小心在草叢間找到一窩的老鼠寶寶。常人看到老鼠都是要除之痛快,免生禍端。但是瀧賢看到後,不僅沒有痛下殺手,還找了葉子輕輕蓋住,讓老鼠寶寶不被太陽曬到,等待鼠媽媽回來找寶寶,還一邊開著玩笑說:「等他們長大再回來吃地瓜。」

這些日常的暖心小舉動,它不僅僅是避免使用農藥或化肥,更是一份對生命細膩的照顧──願意為鳥兒割草、為小獸留庇護所、為魚蛙指引安全的方向。這些溫暖的行動,讓田間成為真正的共生之地,也回應了世界動物日最初的精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也能以簡單的方式參與護生。支持有機、友善農產品、選擇少肉多蔬食的飲食習慣,或者走訪在地的有機農場、參加食農教育活動,都是對生命的溫柔回應。每一個選擇或許很小,但累積起來,就能減少其他生命的傷害。就像《心之勇士》一書中提到的:
「希望天空的飛鳥、水裡的游魚、草叢裡的小小生命,都能感受到和諧、互助的心意。希望這種心意遍滿宇宙,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心靈深處的慰藉和溫暖。」

尊重生命不是一年一次的口號,更是一種日復一日的習慣。如同已逝的動物保育先驅珍古德女士所言:「你所做的一切必然會帶來改變,而你必須決定,想留下什麼樣的改變。」(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and you have to decide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you want to make.)世界動物日,願我們在土地上、在餐桌上,從每一個細微的選擇開始,把護生落實在生活裡,讓這份心意真實流動於天地之間和你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