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基金會於2011年起推動守護農田生態的「綠色保育」標章,2022年已有超過450位農友通過,為鼓勵優秀的綠保農友,慈心籌辦了「大腳印獎」,設立「農田生產」、「農場生態」,以及「土壤碳匯」三類獎項。隔年舉辦觀摩會,開放農友們至得獎者農場取經,並直接與專家對話解惑,今年再度舉辦三場,農友與專家毫不藏私的傾囊相授,為更多的農田帶來希望與生機!

 

農田保育的起點 營造小動物們溫暖的家

台灣自然保護區含國家公園共計98處,總面積達1百21萬多公頃之多(資料來源:自然保育網),但是,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林佳宏老師說:「生態保育光靠保護區是不夠的,很重要的是農漁民經營土地的方式,也就是「在地保育」。農田是保護區的緩衝區、連接保護區的生態廊道,同時也提供額外的棲地與自然資源,有助於維繫環境永續性與復原力。」

「在地保育」,也正是綠色保育農友積極在做的事情,為了讓農友們更認識農場生物,並營造適合牠們的生存空間,慈心基金會在第二場的觀摩會,以「如何營造生態池與架設生態相機」為題,來到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阿原農場,邀請蔡漢昌場長與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林佳宏講師現地指導。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林佳宏講師(左)、阿原農場蔡漢昌場長(右)

 

阿原農場於2022年獲得「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生態組優等獎,創辦人江榮原先生致力於製造天然肥皂等清潔與保養用品,十多年前從友人手上接下五甲多的農地後,為維持原有的自然生態,僅使用其中1.5甲,種植艾草、抹草、左手香等台灣青草植物,為入皂的原料,造就如今知名的品牌「阿原肥皂」。農場以「友善環境」、「共生共好」為理念,並取得「綠色保育」「有機農產品」雙認證。目前園內有營造出五個生態池,並架設有數支生態相機。

 

不同型態生態池 迎接各式訪客到來

8月7日這一天,暑氣中帶點微微的清涼,一行人跟隨蔡漢昌場長悠閒地漫步,首先來到靠著山壁、有林蔭半遮蔽的生態池,附近並無溪流,也無水塔,水從哪來?蔡場長表示:農場十多年來沒有牽水電,池水是直接從上方拉管靠高低差供水。「水是這邊的優勢,不怕你用,但是必須上去清落葉。」「國家公園水質很棒,水量也足,十幾年前台灣大缺水,這裡沒缺!」蔡場長說畢,羨煞了現場的農友們。 

 

農場五個生態池,粗分為有林蔭的「半遮蔽型」與陽光直射的「無遮蔽型」兩種。蔡場長認為生態池很重要:「水池除了可以製造微生態外,還可涵養地下水,而且周遭土壤水分不會散失這麼快。」林佳宏老師回應說:「水資源是一切的根本,營造溼地(生態池),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水的來源。有些地方剛開始有水源,後來沒水逐漸陸化,再找水挹注就很辛苦了。」阿原農場空間夠大,水源足夠,林老師希望農場在不同空間能有不同的生態池,因為:「有樹林或植物遮蔽,和開闊太陽直射的水池,以及池水流動與停滯不動,所吸引的生物會不一樣。」

 

關於生態池營造,林老師強調:第一步是先觀察:哪裡是地勢低窪、易於引水、方便後續水位維持與好管理的位置?附近有哪些生物可能會來使用?生物進駐需一段時間,設置完成就交給大自然了!

生態池營造眉角:

  1. 大塊砌石作為邊坡:可以防止土砂大量崩落。
  2. 製造緩衝區:保留部分邊坡不砌石,做成傾斜緩衝區:有助於讓蛙類產卵,也利於動物靠近喝水。
  3. 留草或樹枝:水池邊緣可以留高草叢或插樹枝,以利生物停棲,也可美化景觀。
  4. 池底留石塊或底泥,有利於生物使用。
  5. 種植水生植物:可選擇沉水、浮水或挺水植物,不同的組成會吸引不同的生物來利用。例如水蠆,需要爬在挺水植物上羽化,但植栽多,管理比較麻煩,需量力而為。
  6. 適時清理:無遮蔽水池陽光直射易快速孳生藻類或浮萍,需適時清除讓部分水面露出,有利於水生昆蟲從空中辨識。

保留部分邊坡不砌石成傾斜的緩衝區,有助於蛙類產卵,動物也容易靠近喝水。

無植物遮蔽的水池陽光普照,藻類或浮萍快速孳生需適時清除維護水質,部分水面露出,也有利於水生昆蟲從空中辨識。

最後,林老師提醒一個大問題—外來種,要防止他人任意投入動物或植物,一旦出現很難清除。例如大肚魚適應力、擴散力都很強。大萍、布袋蓮則可能半年後遮蔽整個水面,陽光進不去造成缺氧、養分無法循環,水質劣化發臭。「不是台灣原生種就可以放,島內外來種也要注意,」林老師舉例:東部溪流曾出現西部大型的馬口魚,會直接威脅到東部小型魚種。

 

動物可愛身影入鏡 令人鼓舞又療癒

阿原農場在2020申請綠色保育,慈心基金會請生態專家裝設了生態錄影機,捕捉到山羌、竹雞,以及水鹿、麝香貓等保育類動物的身影,當動物們可愛的畫面出現在臉書時,令粉絲們十分驚艷!紛紛按讚叫好!

農長創辦人阿原說,在這裡有付出、有所得,也有很多的挑戰,要保持一個浪漫的心情:「就是看到出現一個動物時,你會覺得~~哇!怎麼有這個!童心會上來,得到鼓舞!」林老師笑說:「若只看到水果被吃掉會很生氣,若拍到牠在吃東西還蠻有趣的!」 

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到的保育類動物-鳳頭蒼鷹

自動相機電池可持續3-6個月不等,是田區生態紀錄的好夥伴。在裝設時有些細節要注意,蔡場長提供他失敗經驗:「想要拍水鹿,但水鹿較高大,設定太低結果只拍到腳。」蔡場長建議可以多試幾個地方,還有--「記得要開機!」蔡場長說他曾忘了開機,結果三個月後驗收沒東西…當場傻眼。

 

架設生態相機不可不知:

  1. 選擇位置:如果目標是中大型哺乳類動物,相機鏡頭要朝向動物常行走的獸徑。(蹲下來往前看到植物較為稀疏、隱隱有通行的路徑即是獸徑。)另外,森林到草地的邊緣(林緣)是生物喜歡活動的地方,也可設置。
  2. 適合角度、高度:高度約離地20-50cm並與地形與獸徑平行。目標物不一樣可適時調整。
  3. 清除障礙:生態相機可拍上幾千張,但要除去鏡頭前方的植物,因風吹動植物時會啟動,吃掉記憶體也耗電。鏡頭的蜘蛛網或土砂也要注意清理。
  4. 確認設定OK先選擇設定影片或相片,影片比較精采,建議設10-30秒即可勿太長。可搭配智慧錄影模式,若偵測到動物持續停留在鏡頭前,便會自動拉長攝影時間。要設定精準日期時間,設定完畢試拍確認正常運作。
  5. 保護措施:相機若是架設在空曠處,建議另外套防水殼,若事先得知有連續大雨或颱風建議可以暫時拆除,也要留意可能會被竊的風險。
  6. 小小心機:可在空曠的路徑上放些小樹枝,讓動物停留一下,不會很快跑過去。

 高度約離地20-50cm,角度與地形與獸徑平行,在適目標物調整,鏡頭要朝向動物常行走的路徑。。

林老師指導許多架設生態相機要注意的小細節。

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等著驗收成果了。不過,生態相機有一個大天敵就是--猴子!林老師說:「猴子很好奇,會一直看鏡頭,有時突然間就把相機扳下來。」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

 

勿追求滿分 保持續航力才是永續的保證

在觀摩會的最後,林老師談到友善耕作對保育的重要,並肯定農友的辛勞: 「國內外有些重要保育政策,很重要的是大家願意做,特別是友善農業,其實農友耕作已經很辛苦,還要他經營生態池、維持田埂有草、不能灑除草劑…等增加工作量的事情,很辛苦。」

林老師鼓勵農友,剛開始營造生態池,不用為了讓很多生物利用而種植很多植栽,造成日後管理困難,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就算只有一些草,都可以讓生物利用。「水資源是重要的事情,我能多蓄一點水,都對生物多樣發揮功能,行有餘力再多種,寧願維持六七十分,願意一直做下去,對環境永續才有幫助。」林老師提醒:「量力而為,是在地保育要走下去很重要的事情。」對農場生態的認識除生態自動相機外,林老師建議可使用手機APP—iNaturalist (簡稱愛自然),農忙之餘可即時拍照上傳,會有人幫你辨識。「剛開始可以先從吸引你眼睛的物種紀錄,比如蜻蜓、蝴蝶觀賞性都還不錯。」林老師強調,如果什麼都要記,會給自己壓力而放棄。

靠近水池仔細觀察,才發現許多生命依此維生,小小水池已成為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

池中發現類似小細枝的水中生物,不知道牠的名字嗎?可上傳APP—iNaturalist (愛自然)查詢。

 

關於政府對保育方面的鼓勵,慈心基金會專員郭淑娟提到:某些地區可申請棲地生態給付,有如付「生態薪水」謝謝農友撥時間經營。例如冬天可以放水讓水雉度冬,友善耕作或組巡守隊維護棲地也都有獎勵金可申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獎勵辦法。

半天課程結束,農友們對於生態池營造與生態相機架設躍躍欲試。綠色保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希望人與生物可以共好,期待農友透過長期觀察記錄,對田裡的生物有更多的認識,成為生活中的點綴與小卻幸,這些可愛的動物明星,也是最佳的「代言人」,消費者可直接感受到農友維護生態的用心與成果進而支持,一起攜手傳唱農田保育貢獻地球永續美麗動人的樂章。

 阿原農場以共生共好為宗旨,落實綠色保育人與生物共好的美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