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4 / 07 / 16 860

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周鴻騰副教授從2017年至2024年致力於優化「USR孝親安康學習模式之綠色照顧教學實踐」。此模式包括建立倫理實踐架構、深耕在地夥伴關係、一條龍培育人才、對接SDGs等。周老師從促進最基本的「家庭倫理」和諧關係做起,滿足現代家庭共學需求,將愛與關懷擴展到「群己倫理、動物福利、環境倫理」,形成因孝行而落實身心健康與永續生活的時尚方式。

2024年,周老師整合各方教育好夥伴資源,發起「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實踐碳中和」USR創新實踐計畫。邀請蔬食系施建瑋老師、慈心基金會吳雪美課長、綠色冀泉陳宇華創辦人共同聯手推動。在佛光校園中全程步行,先在專業廚藝教室共學蔬食料理,再到永續造林區定位種樹,最後在百萬興學會館祈禱廻向等。「農林永續消費與生產、清淨蔬食、植樹造林、實踐碳中和」四項行動,提供個人與團體在生活中因應全球暖化與氣候緊急事件的實踐氣候解方。

佛大、慈心、綠色冀泉聯手推動氣候解方-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實踐碳中和。

 

施建瑋老師帶領蔬食系的廚師同學們,採用蘭陽在地小農、里仁之有機蔬果食材,以及動物福利之奶蛋食材。邀請福智佛教基金會學員與家人們到佛大蔬食系專業廚房學習。他強調「食當季、吃在地」的重要性,因為當季的蔬菜和水果不僅口味很好、營養豐富,同時可以降低食材保鮮及其加工保存的必需性。吃在地的食材可以縮短食材運送距離、減少冷藏輸送需求,進而降低食材運輸產生的碳足跡。學員們在共煮共食的過程中享受天倫之樂,也同時從餐桌上學習到百膳孝為先的真正意涵。施老師認為本計畫強調了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尊重與以及對環境的關愛,也將是一項社會實踐創新,也是一種健康與永續文化的復興。

「食當季、吃在地」採用在地小農與里仁有機蔬果,以及動物福利之奶蛋食材。

學員們在共煮共食的過程中享受天倫之樂,也同時從餐桌上學習到百膳孝為先的真正意涵。

 

吳雪美課長表達出非常歡喜周老師倡議的USR孝親安康學習模式,這與慈心基金會的「一念慈心,萬物歸仁」理念相應,皆強調以仁愛與慈悲的心來對待所有生命的尊重和保護。她闡述「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實踐碳中和」與慈心基金會的減碳目標一致。慈心二十多年來致力推動有機農業、保育、蔬食和種樹等工作,在「有機農業」方面,倡議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物,也保護大地,還能減排、增加土壤碳匯能力;「綠色保育」鼓勵農民採用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營造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為野生動植物創造棲息地,亦間接增強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推廣「清淨蔬食」不僅有益身體健康,還能顯著降低碳排放;推動「海岸種樹」不僅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還能保護海岸線,減少海岸侵蝕。多年來與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

(左至右)慈心基金會種樹專員康家銘、佛光大學蔬食系施建瑋老師、慈心基金會吳雪美課長、佛光大學周鴻騰副教授、綠色冀泉陳宇華創辦人。

 

陳宇華創辦人表達出綠色冀泉社企多年來與佛光大學合作,在校園定位種植國寶樹,累積數量已經超過500棵,包含:牛樟、肖楠、扁柏、油杉、金新木薑子、台灣黑檀、黃連木、流蘇等。此外,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認為肉食是全球暖化的主因之一,吃蔬食能有顯著的減碳效益。當一個人每吃15餐蔬食,可減少12公斤碳排放量,相當於種1棵樹。而每種1棵樹可以為地球吸收12公斤二氧化碳。因此,吃蔬食是低碳,種樹是負碳,兩者抵銷,將旅程碳排歸零,這是個人與團體永續生活方式中實踐碳中和的一種方式。陳宇華更提出:「全程蔬食+定位種樹+責任旅遊=零碳」(碳盤查與碳抵銷全揭露),是為地球降溫的解方之一,必須即刻行動。

 

周鴻騰老師最後闡述全球在因應氣候緊急事件(諸如:熱浪、寒害、水災、旱災、海平面上升),實現碳中和已成為各國共同的目標。周老師鏈結「永續消費與生產、清淨蔬食、植樹造林」教育夥伴資源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提升所有參與者的永續能力,還能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方。佛光大學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引領者、連結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是實現碳中和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我們對未來世代的責任。期待看到更多的人參與這個計畫,讓我們一起行動,實現碳中和為地球降溫!

《延伸閱讀》

佛大與慈心共推「百膳孝為先」 薪傳孝道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