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故事
大地故事 2025 / 08 / 08 30

每年8月9日是聯合國訂定國際原住民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World's Indigenous Peoples),呼籲社會對原住民族權利的認識與尊重,肯定他們在語言、文化、土地管理與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重要貢獻;並提醒世人在氣候變遷、糧食危機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挑戰中,透過原民世代相傳的自然智慧,找到生存解方。

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也蘊藏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珍貴的傳統農藝。在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長期實踐中,我們有幸與部落族人一起耕耘,並看見種子不只承載糧食作物的生長,更蘊含了記憶、文化與生態。

 

南安豆類保種:從礫石地長出的智慧與韌性

在玉山腳下、拉庫拉庫溪畔的南安部落,慈心基金會十年前陪伴布農族人轉作有機水稻時,意外發現散布在田埂、屋旁、山坡間的家庭菜園——這些小小菜園竟是部落保存農業多樣性的重要基地,裡頭種滿了花豆、紅豆、鵲豆、豌豆、豇豆等在地豆類,這些都是由族人代代相傳、自行育種留下來的傳家之寶。

布農族被譽為「臺灣最擅長保存豆子種源的民族」,豆類對他們來說,不僅是蛋白質來源,也是抗旱、固氮、養地的聖品。這些豆子,多在缺水貧瘠的礫石地上成長,歷經一代代自行留種、選育,在當地發展出極強的環境適應力,正是當代極端氣候中最重要的糧食資源之一。

多年來,慈心基金會透過訪談紀錄、導覽工作坊與生態旅遊,與族人一起保存這些珍貴的種子與背後的故事,近年也出版了《走進彼桑拉返》系列專書,包括《布農的菜園》、《迪娜與她的種子》,記錄布農族婦女如何交換種子、如何以自然為師、如何讓菜園變成記憶的延續。

對布農族人來說,每顆豆子都是部落的文化密碼與生態縮影。

 

花東小米復耕:讓小米回到孩子的餐桌

小米,曾經是臺灣山林裡最重要的主食,也是多數原住民族祭儀與日常的核心,臺灣小米紀錄上高達200多種,但隨著農業現代化與人口遷移,小米種植面積已大幅萎縮,且多數集中於部落間的少數農地。

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研究,小米具備耐旱、低耗水、營養價值高、碳足跡低等特性,是極具氣候韌性的糧食作物,因此聯合國於2023年訂定為「國際小米年」,鼓勵各國推廣種植。

慈心基金會自2019年起於花東推動「小米復耕計畫」,發現部落間其實仍保存著數十種珍貴小米品系,但因為技術斷層、人口老化與產業鏈失落,這些寶貴的種源正面臨失傳危機。

為解決種植困難,我們與農業部合作導入有機可用的種子披衣技術,提升小米種子的抗病與發芽力,也減少播種耗損與人力成本,讓小米更有機會被好好種下、長大、收成。

收成階段最怕鳥害,因此慈心也媒合官方與農友,引進「全罩式防鳥網」技術,為農民守住努力的成果,實現保育與生產的雙贏。

慈心盤點蒐集小米種源品系、陪伴農民解決小米病蟲害與防鳥問題、支持多樣小米品系栽種、舉辦小米保種交流會、與種苗改良繁殖場合作,繁殖更新178個小米品系,再將健康種子返還農友栽種,以落實在地保種實踐。

為了讓小米走回生活,我們開展小米食農教育計畫,讓部落學校、社區長照站都能吃到自家種的小米飯。預計將有48所部落學校、超過4,000位師生與長輩,品嚐屬於自己文化的滋味。

此外,慈心也攜手食品業者推出「小米甘酒釀」,將50%的收益捐助小米保種與進校園計畫,讓文化的種子繼續生根發芽。

 

傳統智慧,是我們面對未來的答案

南安布農族的豆豆菜園、小米復耕的努力,長年與玉山銀行合作的瓦拉米計畫(Malavi Project),由原住民農友經營有機水稻田,融合傳統智慧打造生物多樣性,讓該區域已成為臺灣特有種保育類「菊池氏細鯽」最大野生棲地,將此案例帶到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9)上分享。顯現了原住民族的智慧,不只是歷史的遺產,更是通往未來的指南。在氣候危機與糧食不安的今天,重拾並且重視這些與土地共生、對話的耕作智慧,是對抗不確定的最好方式。

在世界原住民日,邀請大家不只「認識」原民文化,更願意「學習」並「支持」這些深植土地的生活方式。慈心基金會將持續走進部落、菜園、小米田間,陪伴每一個在地的保種者,讓一顆顆種子成為希望的支點。

<延伸閱讀>

https://toaf.org.tw/organic/e

https://toaf.org.tw/organic/indigenous-species-conservation/article

<支持小米甘酒釀義賣活動>

https://toaf.org.tw/organic/indigenous-species-conservation/article/1802-2025-05-21-06-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