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2018春季號 2018 / 04 / 13 3685

 

 

猶記兒時到米廠買米,要自備棉布袋去裝米;拜拜慶典的紅龜粿用大大的黃槿葉子墊底;買菜、買豬肉時,老闆用稻草捆束以便提取;到外婆家看到婦女們用笨重的機器打了草繩,草繩用途多多。曾幾何時,這些都被堪稱偉大發明的塑膠取代了。現在到菜市場買菜,隨便就拿了五、六個以上的塑膠袋裝食材;買個手搖杯除了用塑膠 袋裝, 還要有塑膠吸管才方便;開車到加油站加油,送免費瓶裝水。 但是它們被製成後,不管在使用期間,還是最終成了廢棄物時,幾乎都保持不壞不朽的樣貌。

我們十分習慣上述的消費舉動,送者便宜、受者方便,不覺得有什 麼不好,卻讓這些一次性塑膠廢棄物在自然環境中,成了難以消滅 的連環殺手。直到有識之士用影像記錄讓大家看到海龜、海鷗等海洋生物,牠們被吸管、塑膠袋、打火機、塑膠瓶蓋傷害後,人類才驚覺,原來我們的方便是建築在牠們的痛苦上,受害的生命何其無辜啊!而位在食物鏈最上層的人類,難道就可以倖免於難嗎?

慈心基金會自2016 年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並且著手推動教育、淨灘、 淨街、國際論壇等各式活動,也聯合其他民間團體,一起向環保署倡議減塑限塑政策,希望帶動台灣成為無塑之島。目前,種種積極友善海洋的作法漸漸形成風潮,深植人心,帶動了很多人響應減塑生活,自備起購物袋、環保杯、食物容器,減少使用塑膠品。

我們在此呼籲,你我不僅一起行動,也要帶動更多人不拿不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來守護珍貴的海洋環境。

 

(封面攝影/鄭豐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