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3期 2017 / 01 / 16 3615

 

慈心印象—逆向操作

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 董時叡教授

大約在15年前與 日常老和尚有一面之緣,當時慈心基金會找一些農業專家來談慈心適不適合推動有機農業。會議中大部分人都覺得做有機很辛苦,因為那時台灣才剛開始試辦有機農業。回憶當年,印象中覺得慈心這個團體做事很特別,沒有照經濟管理學上來走,怎麼說呢?

第一、不具有市場性觀察(沒顧慮到未來發展是否有市場):日常老和尚的想法是「別人不做我們來做,如果社會朝向不好的,我們要逆向操作。」因為那時台灣剛開始做有機,有機耕作面積才一百多公頃,政府還在試驗,還不具市場性。

第二、不太注意成本效益(CP值):例如來找我談事情一個人就可以,結果來了一堆人,以企業經營來說是成本浪費。但後來發現我的觀察是錯的,我們都把效益放在經濟面,忽略掉社會與環境效益,出動很多義工不計成本,但造成的效益是「感動」。推廣有機不宜只談經濟,而是得談生態、環境效益,事後來看慈心這樣做有他的道理。

第三、義工忙得無日無夜,週六日從早到晚都在做,覺得此模式是人力過度耗損,但是這幾年看下來,覺得自己的想法必須修正。人力的投入,如果他知道這件事的意義在哪裡,他們修習佛法後知道做這件事是在累積資糧(功德),是以充滿喜悅的心來做,內心收穫很多,不會覺得疲倦,這和我當時的想法不大一樣。

後來體會到慈心的領導人眼光看得很遠,推廣有機不能從純經濟學角度看,當時那樣做雖然和社會潮流有點逆向,但長遠來看是對的,因為從佛法角度不會只求眼前的利益,會看得更長遠,以生命無限的觀點,社會的發展也是要在一個無限(永續)的時間點來看待,不能只著重在眼前的利益。

慈心基金會創辦人 日常老和尚說:「對的事,就是要堅持。」期待慈心基金會未來還是秉持創辦人的理念繼續往下延伸。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