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32期 2016 / 10 / 10 3466

 

不只生產食物  也營造生物多樣

農田生態服務系統

 

「農田生態服務系統」議題,由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主持,李教授指出,國際間自2010年底開始推動「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希望透過邀集相關組織加入會員,透過互相學習及經驗交流,促進會員個別的實踐活動,並推動會員間的合作計畫,以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他全球環境議題之重要目標。台灣並沒有落後太多,去年九月花蓮區改良場主辦的「生態農業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就把以上國際發展的重要概念都融入主題當中,也作了結合保育與農業的宣示,今年也成為農業委員會重要政策性的目標,林務局從去年就建立台灣的里山倡議策略的架構,希望推動國家級的網絡,也希望加入國際作交流與貢獻。

貢寮和禾水梯田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方韻如(專案處長)以貢寮水梯田的例子說明調整農法支持生態系功能的復健後,成為溪流與森林生物重要的生態補償棲地。這些水田也串連山澗、水田、溪流、濕地、海洋,因此也涵養集水區水源,並幫助河海洄游的動物,支持漁業資源。而這原以保育優先的農業,因為透過環境長期豐饒表現的持續監測、及常態的教育體驗,替代只對農產品上市時的檢驗,因而得到一群關注環境永續的消費者支持,進而用「吃」一起投資保育。方處長表示人禾基金會做的並不只是輔導農友,而是試著找出一個好的機制讓農民與城鎮有好的合作關係,讓城鄉共同需要的生態系服務可因此維護起來。

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研究與應用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范美玲(副場長)談到氣候變遷、糧食安全、人口成長、能源安全、區域飲食習慣的轉變等因素衝擊全球農業,造成農業生產環境劣化、農村社會老化、農村傳統文化消失,甚至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系服務退化。而除草劑的使用與田埂、灌溉溝渠的水泥化等,讓保育學者認為農業是生態殺手。我們必須要改變,農業目標不再單純只是加強其生產力,而是需要在地生產、農村發展、環保、社會正義及糧食消費之關係間作最適當的資源分配。以花改場在花蓮農田長期調查為例,透過農業生產的改善,有機農業的推廣能創造健全多樣的生態系統。

友善石虎農作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育秀(助理研究員)指出特生中心目前致力於推動友善石虎棲地計畫,南投中寮一群農民主動籌措成立「南投縣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是農民自發性在地參與的實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目前加入的農地有23公頃,保護了石虎還有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也守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及大地的健康。其中有很多單位的協助,包括林務局、南投縣政府、嘉義大學、財團法人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及慈心基金會等。因為保護石虎,串連起公部門、企業、學界及NGO與當地農民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金山倡議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邱銘源(副執行長)表示因為農藥使用、休耕轉種等因素使得水梯田逐漸式微,生態工法基金會成功地協助新北市金山的八煙聚落修復水圳,水梯田生態復育,也復甦了聚落友善耕作。依著八煙經驗,放大到金山,善用核心價值鼓勵青年返鄉。金山最棒的核心價值就是候鳥與生態環境,邱副執行長帶著大家以小白鶴的角度來看美麗的金山清水濕地,因休耕政策讓清水濕地農田廢耕,以致冬候鳥到台灣無處可停留。小白鶴的造訪,也讓基金會在金山清水溼地展開無毒農業、友善耕作的計畫,推廣食農教育,提倡在地人吃在地米,讓中小學的孩子都能吃到自己家鄉的米,在地產銷,縮短食物里程。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