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可曾仔細觀察到底用了多少塑膠製品?充斥著各式各樣塑膠製品的每一天,似乎已經成了無可避免的時代趨勢。除了習以為常的便利,關於塑膠的一切,包括因為濫用與處理不當所導致的海洋與生態浩劫,我們或是一無所知,或時有所聞卻只僅能望弊興嘆,難有具體作為。
回顧慈心基金會深耕臺灣有機農業的歷程,源自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對長養萬物之大地的殷切關懷,儘管在當時普遍不被看好的社會氛圍下,依舊親率弟子廣向各方專家學者請益,堅持作對的事。除了光復大地,自2016年起,在福智團體領導人真如老師的呼籲下,展開了一連串訴求淨化海洋的減塑行動。為了更進一步對塑膠的功過有所認識,特於3月26、27日邀請產業界、政府官方、學者、民間環保團體,以及個人實踐者,舉辦「2016環境永續淨塑研討會」共商因應大計。
主題一 藍色經濟解決方案=替代+回收再利用
濫用塑膠 毒害如何收拾?
回顧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塑膠製造與使用的成長速度驚人,根據看守世界中心的調查,2013年所製造的塑膠已逾2,990億公斤;在臺灣,依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每年使用18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個。面對如此龐大的使用量,我們對於塑膠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
研討會的進行從「塑膠廢棄物與環境永續—塑膠環保議題的回顧與展望」開始,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吳盛忠處長和看守臺灣協會謝和霖秘書長,分別從政策與民間倡議的角度,分享塑膠廢棄物的處理與減塑慢活的實踐情形。塑膠廢棄物是生態、海洋浩劫的元凶,還是被錯置的資源?若從政策到回收處理的每個環節皆能準確落實,便能將使用塑膠的外部成本降低。然而,許多塑膠製品的不當使用將直接導致人體健康暴露在高度的風險之中,如以PVC(聚氯乙烯)製品包裝食物即會增加人們罹癌的機會,後續處理更可能排放世紀之毒戴奧辛。因此除了政策介入外,謝和霖秘書長也提及透過教育推廣喚醒民眾意識的重要。
從搖籃到搖籃替代V.S.再利用
塑膠的使用是材料工業的一大進展,除了改變人們的生活,也宣示了相較於其他原物料如木材、金屬等,塑膠既不會融化、生鏽,也可隨人們需求調整材質的強度、硬度乃至於透明度,但也因為塑膠極難於自然界中分解,日趨大量使用帶來的廢棄物也積少成多導致各種環境問題。
當人們對塑膠的使用變成依賴,在禁用與減用的行動選擇之外,新科技的使用是否有可能扮演開創的角色,從「塑膠替代產品」與「塑膠再利用」兩條軸線出發,減緩塑膠廢棄物數量的增長及危害。
就替代性材質的研發而言,中華民國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黃建銘理事長分享了耐熱聚乳酸(PLA)等生物可分解材質的發展,以及未來在農業、工商業上的應用願景。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博士與新竹綠色產業聯盟余金龍常務理事,則就塑膠垃圾回收後的再利用展現「從搖籃到搖籃」的物質利用新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型態塑膠廢棄物的再利用方式迥異,因此如何在回收處理的環節能夠更加確實的落實,影響著後續處理的成效。
為了解決眼前迫切的問題,我們無可避免得面對未知嶄新領域的挑戰。但誠如臺大化學系陳竹亭名譽教授「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提醒,這是一個需要跨領域合作、相互支援的任務。謝和霖秘書長也表示,人們應該以更謹慎的態度面對新科技的使用,才能避免又落入另一個惡性循環之中。資源循環臺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亦提出呼籲,應當從源頭思考需要過一個怎樣的生活?並倡議除了重複使用(Reuse)、減少使用(Reduce)和循環再造(Recycle)的3R策略外,應進一步回頭重新設定一個得以永續的發展模式(Reset)、重新定義我們對於商品使用的方式(Redefine)和重新針對真實的需求設計商品(Redesign)。透過改變線性發展的價值觀,建構一個既治標又治本的循環經濟模式。
主題二 綠色生活實踐 負責任的生產跟消費
突破依賴 漸進式成功減塑
誠如福智團體領導人真如老師的提醒,通常我們找到問題後,就開始責怪他人、責怪政府、責怪廠商,或責怪別人不能解決問題;然而這樣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因為問題是每一個人製造出來的,因此,如何解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因此,面對無論是塑膠的使用、濫用或是不當處理的問題,站在企業或個人的立場,有哪些努力的方向呢?
在永續意識高漲的時代,綠色常被視為是一門好生意。但對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葛望平董事長而言,綠色則是一個「對的生意」。為了兼顧人的健康與環境的健康,一罐「綠色的」洗髮精涵蓋了綠色原料、綠色製程、綠色包裝、綠色工廠環境乃至於綠色行銷。問題的出現,是一連串對於既有熟悉事物的依賴、不肯改變所累積而成,在葛董事長的分享中,「限制」是突破對既有依賴最好的途徑,也是激發出各式各樣創新(包括可以種出花朵、咖啡樹的包裝材料)的最佳來源。
就個人的行為改變而言,小事生活工作室負責人洪平珊小姐分享了受到無塑生活(Plastic-free life)倡議者Beth Terry的啟發下,如何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減塑生活的歷程。對大部分同樣也懷抱希望能夠減少塑膠製品使用的人來說,能夠「堅持」多久是一個挑戰。對此,洪小姐認為不必要在實踐的一開始就對自己設下高標準的障礙,而是循序漸進地從每天減少一個塑膠袋的使用開始,有意識的抉擇、重新培養生活習慣以及瞭解自己真實的需求,過一個不逞強的減塑生活。
堅持作對的事!跨領域攜手減塑
歷經兩天的研討會,在結合產官學研各方的專業交流下,增進了與會者對於塑膠的認識,也開始發現社會上諸多默默耕耘的力量,體會到德不孤必有鄰的真諦!在研討會的尾聲,透過分組腦力激盪的討論,分別從產業界、學術界、消費者、政府部門及民間公益團體的角度,思考如何改變單兵作戰的模式,透過相互支援的跨領域合作,從教育著手喚起社會大眾對塑膠議題的重視,進一步結合包括淨灘、減塑等活動的辦理,透過實踐為大地、海洋的創傷做出改變。從彼此熱烈互動中,與會者感受到一份責任與承諾。
堅持作對的事!在會議閉幕致詞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賴錫源董事長分享了當年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的期勉:儘管目前世界上因為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使用,環境變壞的速度非常快,但假如我們所做的努力可以稍稍減緩變壞的速度,這都是功德無量。二十多年過去了,老和尚的殷殷囑咐言猶在耳,在消費者、生產者與銷售者眾志成城的共同努力下,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已昂然朝向更為永續的有機3.0努力。有機農業如是,塑膠議題的倡議與實踐亦如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已逐漸避免寂靜春天的來臨;一念慈心,萬物歸仁,接下來讓你我一同攜手,阻止寂靜海洋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