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原本希望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與舒適的環境,然而,享受生活的便利,環境卻日益惡化了,人們必須面對大氣中日益高升的二氧化碳濃度!身為地球人的一份子,除了減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之外,還有更積極的作法,例如,植樹造林、購買有機農作物等,這些方式都是利用森林和土壤的碳匯能力,來吸收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有效地為發燒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近年來的夏天,台灣各地的平均氣溫,屢屢突破歷史新高,生活在越來越炎熱的時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知名自然學家珍古德博士曾經說過:「每一次購物選擇,都關係著我對這顆美麗星球作出怎樣的影響。」眾所周知,種樹造林是最直接改善環境的方式;假如我們還能夠支持在地、當季甚至有機生產的食物,也能有效減少農產品在生產、運輸過程中所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而降低農業行為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有機真匯碳
慈心基金會長久以來,除了致力推廣有機農業之外,也積極推動種樹護地球、蔬食救地球、穿有機棉、生活減碳等活動,這些活動都跟匯碳、減碳有關,有助於改善地球溫室效應。尤其當大氣中「碳」的濃度越來越高,透過種樹、妥善利用森林資源,也是調節碳循環、減緩極端氣候的好方法。
種樹好處多,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空氣外,也轉變成高大挺拔的樹木,提供動物棲息、食用,是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場所。同時,蔥鬱茂密的森林可以涵養水源,是水土保持的大功臣,也是提供能源、建築材料的重要源頭,尤其,森林可以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場所。
2007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倡議「為地球種10億棵樹」活動,自發起後,受到世界各地熱烈地響應,因此,植樹目標一路從10億棵、20億棵、70億棵上修至目前的170億棵!近年來,在台灣無論政府單位或是民間團體,也積極鼓勵社會大眾,透過種樹減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此外,農業耕作是人類使用土壤資源的另一種形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中便指出:「農業是當前具有很大緩解氣候變遷能力和潛力的重要陸地生態系統,若能透過適宜的農業生產行為,將有效增加農地土壤的碳儲存量。」
慈心基金會長期致力推動有機農耕與環境教育,透過有機農業的推廣,恢復大地生機。有機農耕不使用化肥、農藥,且強調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不濫墾林地的理念,相較於慣行農業的生產方式,有助於減低農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基金會藉由各項護地球減碳的活動,喚醒社會大眾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永續發展的認識。自2010年起推動的「種樹護地球」活動迄今,慈心義工們攜家帶眷,與好友結伴在台灣各地種下超過14萬棵不同的樹種。基金會希望透過身體力行的過程,為自己、為環境,乃至為後代子孫,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補充資訊~
- 什麼是碳循環?
充斥於地球各處的碳元素,經過環境進入生物體,而後再釋回環境的過程。以樹木為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可經由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植物體內形成有機碳,並經由人類砍伐、使用,回到大氣之中。
- 什麼是碳匯?
透過大自然的碳循環,將人類排放到大氣的碳,重新封存在森林、海洋、土壤等處,這個過程叫作「碳匯」。據估計,全球森林儲存約2,890億噸的碳,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匯場所。此外,當樹木的枯枝落葉腐爛在土裡,部份的碳會變成有機質儲存在土裡,土壤的碳匯潛力高達陸地植物的2到3倍!
- 二氧化碳如何轉變成木材?
植物行光合作用後,會把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為葡萄糖並釋放氧氣。葡萄糖在植物體內經轉化成為澱粉,再形成纖維及木質素,這就是木材的主要原料。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化學式:6CO2 + 12H2O + 陽光 → C6H12O6 + 6O2+ 6H2O
土壤碳匯庫
當大氣中「碳」的濃度越來越高,透過種樹、妥善利用森林資源,是調節碳循環、減緩極端氣候的好方法。多年來,慈心基金會在所屬的林場,默默植樹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山林逐漸恢復蒼鬱的原貌,不但保護了環境,也豐富了生態,為地球減碳,付出一份心力。
位於高雄美濃與六龜交界處的六龜慈心林場,二十多年來,由於林場未再砍伐,因此豐富的原生植物得以保留,其中以麻竹和相思樹最多,除維持原有林相,基金會並選擇適合南部低海拔山區的樹種補植,例如:櫸木、光臘樹、黃連木等,短時間內即成林成蔭,對於碳匯提供了莫大的助益,這樣的自然寶庫,也是許多種動物的棲息地,例如,朱鸝、紅山椒鳥、黑枕藍鶲、領角鴞、鳳頭蒼鷹、大赤鼯鼠,冬天還有候鳥來訪,蛇類也不少,偶爾也有大型動物如山羌、野豬拜訪的痕跡,置身其中即可感受蟬鳴鳥叫、綠野芬芳的舒爽。
另外,慈心基金會規畫了梅山慈心林場造林計畫,以植樹改變林相,為生態自然、為減緩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並希望帶動附近居民加入種樹行列。多年前,附近居民看到義工種下小樹苗,不解為什麼這群人這麼傻,不移植一些已長大又好照顧的樹木?其實小樹苗在生長過程中,根系逐漸深植土壤才能護土,當年的小苗已逐漸長成大樹,當居民看到這些大樹時,不再嘲笑義工傻,反而流露出讚許的眼神。
森林土壤更是最佳的碳匯庫,根據農委會林試所2011年公佈的研究發現:「一項針對全台近150萬公頃國有林地土壤固碳力的調查,發現30公分厚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儲存量約7,791萬公噸,此項發現初步證實森林土壤極具緩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潛力。研究指出30公分以上的土壤及枯枝落葉層的碳含量,約占土壤一半以上,越往下的土地含碳力逐漸降低。越接近表面的土壤碳含量高,是來自枯枝和落葉,兩者是有機碳的主要來源;而地表枯落物的分解累積量,則隨海拔增高、溫度愈低而減少,換句話說,越高越冷的地方隨著枯落物分解累積量減少,含碳量也跟著遞減。」
「樹木會吸碳,難道不能砍樹了嗎?」其實樹木吸碳的效率,跟人類生長吸收養分的曲線一樣,小樹到青壯年時,吸碳效率最高,等到樹木開始老化,吸碳效率就會下降、漸趨於零。因此,在符合生態原則下,砍下成熟的大樹,並種下新樹苗,反而可以加快森林吸碳的效率。而砍下的木材除用在建築材料、木製家具、工藝品等,還可供作紙漿、種植菇蕈等產品,透過上述形式的利用,碳除了可以繼續儲存在木材裡,也是一種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
~補充資訊~
- 森林土壤有何意義?
土壤是全球碳庫重要的來源,土壤碳庫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3倍,也是大氣碳庫的2倍多;約占陸地面積1/3的森林生態系土壤,更具有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影響。台灣地區森林覆蓋度高達59%,此項研究顯示森林土壤極具生態保育價值。蘊含如此碳機的森林土壤,若遭破壞,生態損失也將一目了然。
- 樹木碳貯量知多少?
不同的樹種,所擁有的碳貯存量也不同。依據國內研究顯示,1株20年生的樹木,1年約可吸收11~18公斤的二氧化碳。(即1棵樹1年平均吸收14.5公斤二氧化碳, 1天平均吸收0.0397公斤二氧化碳)
資料來源:林務局、林試所、聯合國糧農組織、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