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6期 2015 / 04 / 01 4652

 

清晨7:30,很多都市人還沒吃早餐,但台東縣東河鄉的泰源健康活力站已經大鍋大鏟齊動,開始準備午餐了!

泰源健康活力站由台東聖母醫院設立。在這裡,一個「施→受→施」的愛心循環,架構起結合土地、食物、長照、健康促進的感人典範。

magazine04a02604

便當裝著滿滿真情

潔淨的廚房,身手伶俐的廚房媽媽埋首洗洗切切,她們要趕在10:30之前裝好120個便當,由4人騎機車挨家挨戶送到山區部落的獨居老人手上。

看似無奇的便當,裝的是安全無毒的美味飯菜,及一群人相互奉獻的濃濃真情--有年輕人返鄉服務,盡日奔忙無怨無悔;有年逾半百的志工在田裡辛勤耕作,挑戰體力極限;也有老人受恩圖報,無償提供土地讓愛的漣漪擴散。

荒地變身喜樂農場

院長陳良娟抱著自產的碩大高麗菜,笑得好燦爛magazine04a02601

台東聖母醫院長期致力照護原住民與弱勢族群,透過承租土地,採用自然無毒的友善耕作,他們深入偏鄉設立長照據點與部落廚房,目前有八個部落廚房,直接供餐給附近身障者或獨居老人。

泰源健康活力站就是其中一個長照據點。院長陳良娟說:「關懷老人須從飲食著手,所以長照要與農業結合。」老人家除了享用美味食物,還可定期在活力站學習、交流,身心都得到照護。於是,有老人開始思考,能回饋什麼,才能讓更多人得到照護?

一位長者無條件提供土地,接下來,二位、三位、四位……愛的音符奏起,很快就匯聚成氣勢磅礡的交響樂。目前共有14人提供21筆地,總面積7甲,取名「喜樂農場」,其中5甲種稻2甲種菜。院長說:「有些地已經休耕很久了,最久的休耕了35年。」

如何把荒地變良田?志工修田埂、埋水管、引泉水灌溉,樣樣自己來。早上送完便當,下午2點又趕著下田去了!為提供老人們清淨的食物,堅持不噴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插秧、收割有機器協助,最頭痛的是拔草全靠人工,院長看著阿美族社工瓦贛:「草抜不完,他才28歲,卻有70歲的腰。」怕混到外面品質不良的米,他們自購碾米機、包裝機,醫院員工下班後自動組織碾米部隊過來幫忙。

聽歌聲長大的稻米

透過長期的互動,社工瓦贛體會到部落長者只要打開閉鎖的心,傳承自祖先的智慧就會汩汩流瀉,他們敬天愛地的情懷尤其感人。他說:「老人家很關心他們的地,常會傳授耕作祕訣,他們認為土地稻子都有靈魂,插秧時要對秧苗講好話,甚至到田裡唱歌給稻子聽。」老人們揪眾唱現場,可不是播放錄音帶喔!

喜樂農場去年開始耕種,稻米取名「恩典米」。休耕很久的地,本身蘊含豐盛的地力,加上志工與部落長者的心力灌注,恩典米很香Q可口。今年第一期稻作預計產出20公噸米,其中10公噸提供送餐,另外10公噸徵求榖東認購。

「有人提議全部的米都外賣,再去買較便宜的米來送餐,以補貼開銷,但這不符合我們的初衷。」院長直言,醫院不應該只是醫病,要讓民眾活得健康,而食物與愛、信任都是重要的維生素。

人與土地交織愛心

院長每星期從台北搭飛機去上班,擘劃督導各項事務。八個部落廚房,一天送一千個便當,送餐里程一年繞台灣541圈。愛的腳步這般堅定,路線如此綿長!社工瓦贛說:「老人會在家門口等便當,有次到一位阿嬤家,她迫不及待把門撞開,高興得跳起舞來!」這個畫面,連旁聽者都會動容。

「恩典米」顧名思義,在部落長者心中,能享用自然無毒的食物,其中有太多的恩典,包括上蒼、土地、太陽、風雨……最重要的還有人!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