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8期 2015 / 10 / 01 2380

福岡縣府及事務所人員帶領參訪農地重劃區現地及魚類保護水路情形

筆者曾於2010年赴日本九州研習農村生態及生物保護等相關議題,慈心基金會希望能將九州研習成果分享給讀者,透過日本推動農村生態的經驗,希望能在台灣逐漸推廣。畢竟小時候於農村地區常出現的生物幾已不復見,若因此能慢慢改善環境,生物再回來、恢復大地生機,也算盡微薄之力。

在訪問九州大學玉泉幸一郎准教授時,提出若干意見、想法交流如下:

 

營造棲地 歡迎小動物回來

日本在以前經濟發展前辦理農地重劃時,因偏重人工規劃,將農路、水路拉一直線,使農作物產量可提高,以致農地物種多樣性少,此情形與台灣的情況相同。近十餘年,日本開始改變作法,以接近自然的方式,除了能使作物生長,亦期望保護原有生物,如河岸或田埂以人工除草取代除草劑,採用彎曲河道取代筆直,並由公務行政部門宣導農民,一些魚類、蜻蜓、昆蟲也就慢慢回來了,增加農地的生物多樣性。但採用生態的方式,耕地面積縮減,農民多少有反彈聲音,經過多年努力溝通,也漸能接受了。關於耕作方式,日本現在推行減少農藥的使用,並有規定在何處、何時使用,亦採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利用鴨子吃蟲、雜草(但不吃稻),減少農藥使用後,小魚、蝦、青蛙及其他昆蟲生物也都陸續跑出來了。

農村地區之排水路設計採用進自然工法之木樁作為水岸邊坡基礎

推展里山模式 五十年前風貌再現

另外,日本隨著經濟發展後,重新思考如何回到以前生態的環境。近十年來,於鄉村地區致力推展「里山」的概念-發展相當成熟的農村生態社區,為最貼近人民生活的鄉村環境。社區居民採用有機的方式,儘量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儘量使用自然堆肥,減少水泥使用,並採取雜木林修復、休耕農田修復、溪流修復、荒廢濕地及水圳修復、埤塘保存,及魚塭、水路修復活化等手段及方式,使鄉村儘量回復到五、六十年前,原來人為開發較少的狀態。一些非營利組織也會舉辦自行清理活動;在家長的認同下,學生也熱烈參加活動;相關廠商會贊助樹苗,鼓勵居民於坡地上種樹,非營利組織亦會請人協助山上的管理,非營利組織甚至到國外植樹,以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

其實里山的想法約30多年前便有,隨著歐洲各國的實施,日本最近十餘年也慢慢執行,由政府、學術團體向農民、社區居民推廣,里山模式就此推展開來。

保護瀕臨絕種魚 棲息水路保密到家

1994年於福岡縣久留米市田主丸町的農地水路中發現ヒナモロコ魚,確認該魚種為保育類動物,隔年指定為天然紀念物。

為推廣保護ヒナモロコ魚種,讓附近居民、學生可親近、觀察,於實施重劃區之鄰近一條水路,由魚保護協會規劃設計適合該魚生長環境的多自然型水路,考量使用土水路、水路深淺、冬天枯水期狀況,並設置相關的落差工、木柵、連絡魚道及讓魚躲藏棲息處等設施,工程於2008年完工後,每年放生於該水路,並配合相關的導覽解說及教育宣導,以保護該魚能自然復育,但存活率不高,尚有努力空間。

原來發現魚種的水路則保持原狀態,復育情況良好,而該條水路保密,不讓一般民眾或外來客知道,以免影響魚類的棲息環境。由於福岡縣政府崎村主任技師的協助,事務所人員角田課長破例帶筆者至野生種魚類棲息的現場一看究竟,該水路為土水路,尚有草類及其他植栽,較為隱密。為保護該水路,鄰近地區未辦理二次重劃,但因此遭受部分農民的抱怨,生態與生產如何取得平衡同樣遭遇兩難。

以上僅就筆者於日本九州所見關於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之作法,提供淺顯觀察與看法,希望農村生態的理念能逐漸在台灣獲得認同,居民、農民能主動關懷保護周遭的農村環境,加上非營利團體及政府的協助,除了維持基本的農業生產,也可逐漸恢復農村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如此,在台灣建立與自然、農村生態系相調和的永續性農業將指日可待。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