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29期 2016 / 01 / 01 3489

magazine0202902 

一群人,一塊田,能長出什麼東西來呢?有什麼能吸引一群「不農族」,每天迫不及待地往田裡跑呢?放下手機,擺脫低頭一族,捲起衣袖作夥下田去吧!且看地球村裡的一群人共同耕耘,讓菜園不只是生產食物,還生產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好故事,與用金錢買不到的驚喜與價值。

 

風潮 都市田園夢 

都市的便利與鄉村的自然共存,可以辦到嗎? 

家裡→公車→辦公室→餐廳→公車→家裡。這是大部分現代人每天必然的移動空間。四十年前的台灣,還隨處可見金黃色的稻田與滿眼綠意的農園,時代變遷,居處環境已鋼筋化、水泥化,人與食物的關係越來越疏離,而人與土地,人與人的距離何嘗不也是如此呢?

種菜超磁吸 城市農園遍地開花

近年來,許多縣市政府體貼市民需求,參考國外做法,靈活的推動都市農耕。如台北市的「田園城市」計畫,

想將台北塑成可以耕種的休閒城市,不僅市府周邊率先設置蔬果樂活區、田園療癒區、香草植物區等六大區域,並帶動市民在社區種菜,一年來,已有兩萬多人次參與;新北市的「可食地景」,把菜當花種,可賞可食,帶動鄰里交流,活絡社區,103年起執行,一年內已有近40個社區加入。還有宜蘭的「蔬菜花園」、高雄的「空中農園」等的設置,讓原本是個人或民間團體在城市默默進行的田園夢,因為政府資源的投入,於是社區農園遍地開花,像有磁力一般,讓人們各自走出家門,靠了過來。

巴黎、倫敦、紐約、新加坡、東京等國際大都市,基於都市綠化、環保意識、空間有效利用等概念,很重視都市農業發展,不但提供當地蔬果,改善生態環境,也透過農場活動增加人們交流機會,並提供了食農教育的場域。


企業大學社區 綠意覆蓋屋頂

2003年加拿大蒙特婁市府與非營利機構一同推行屋頂農場,目的是開發市內公共建築物閒置屋頂,建置農場生產作物,對象有在地企業、社區中心與老人住宅等。並與高中、大學合作在校園種植蔬果,成立工作坊分享栽種成果,並關心食品相關政策,也與社區或餐廳合作,屋頂面積小者,採用盆栽種植,生產量少種類多的作物。屋頂農場讓都市綠化面積增加了,也提高了當地居住環境的品質。

2009年倫敦市政府進行「首都種植」計畫的試營運,倫敦市民只要擁有5平方公尺以上的土地使用權,並招集5個人以上參與耕種,就可以申請資金設立社區農園。截至2014年底,已設立了2,320座社區農田。停車場空地、社區花園、河堤旁廢棄荒地,搖身一變為提供在地居民健康新鮮蔬果的菜園;另外,倫敦交通局也規劃了一塊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繁華地鐵站附近的土地,出租給當地的社區居民一圓田園夢。


magazine0202901

一起做菜共食 用吃建立交流網絡

在英國Todmorden小鎮的Pam Warhurst提出「If you eat, you in!(如果你要吃,你就是我們的一員)」,鼓勵在地居民將閒置土地變為菜園。還設計了一條可以吃的綠色路線,沿著這條路,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蔬菜。自從在空地和花圃種菜,鄰居們多了許多共同話題,一同做菜、共食,也開始關心社區飲食環境,這樣的作法不僅得到政府支持,這股風潮也遠播至美國、日本和紐西蘭。

韓國首爾漢江的羅德島,將原本的歌劇院地改為都市農園,設有休憩涼亭、移動式小圖書館、生態廁所等。提供免費土地鼓勵市民參與,並成立展售中心,市民可寄賣蔬果。韓國政府已訂立了都市農業促進法,鼓勵各地方政府推動都市農業。首爾積極投入,預計2018年前將設置1800個城市農場。

德國諺語:「多一座農場,少一個監獄,少一間醫院。」說明了從事農業活動可以帶給我們身心健康;也讓人與食物、人與土地、人與人有了重新連結的契機。


資料來源:

  • 台北產經--〈拉進都市人與農業的距離 農場在紐約和蒙特婁的屋頂悄悄長大了〉陳柏蓉
  • 〈城市農夫當道 倫敦首都種植計畫〉馮凌慧
  • 新北市政府綠活館、綠雜誌vol.035〈首爾都市農耕〉連振佑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