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碳中和
邁向碳中和 2022 / 04 / 19 6734

關鍵的2050

去年(2021)11月,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中,播出了一段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外交部長預錄的影片,他西裝畢挺地站在水深及膝的海水中,向190多位世界領導人,還有數以萬計的政府代表、企業和公民發表演說 (註1)。這樣的畫面,說明了多年前專家學者們對暖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國土沒入海中的預測,已變成事實。世界上還有許多小島都遭受同樣的命運, 一樣是島國臺灣子民的你我,是否還能高枕無憂?

 農業碳排量相對其他部門比例較少,但擁有匯碳優勢,可為減緩暖化作出貢獻。(圖片來源/unsplash )

 

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強調,「本世紀末以前必須控制平均升溫於攝氏2度以內,目標是2050年達到碳中和。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提高標準建議2050年前,全球平均升溫必須控制在攝氏 1.5 度之內,否則將會造成多種氣候災害增加。2021年IPCC在最新報告顯示,相較於工業化前的水準,2011至202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已升溫近攝氏 1.1 度,減碳迫在眉睫,各國紛紛對此做出淨零排放的承諾。

去年(2021)世界地球日當天,蔡總統呼應國際共識,設定臺灣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農委會於同年9月率先成立了「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主委陳吉仲表示, 臺灣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比例約全臺總量的2%,卻是氣候變遷影響下第一個受害者,近5年農損平均135億元,然而農業部門同時又擁有推動淨零的優勢與利基 ,因為有2百多萬公頃的林地、80萬公頃的農地,以及廣大的海洋資源可以碳匯, 因此要率先推動淨零,並且要提早10年於2040年實現淨零。

農業碳排量相對其他部門比例較少,但擁有匯碳優勢,可為減緩暖化作出貢獻。(圖片來源/unsplash )

 

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淨零排放

淨零辦公室成立後,在全臺舉辦了27場座談會凝聚共識,總結綜整為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等四大主軸及策略措施,並在今年(2022)2月9日「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進行討論,提出未來政策推動的方案與規劃。

陳主委指出,農業部門淨零政策要落實,需要農民的配合與協助,因此誘因很重要。以增匯為例,農民做出的碳匯要如何交易是重點。同時,農委會將推動農產品碳足跡標示,2年內要讓愛地球的消費者可輕易辨識農產品碳足跡,選購國產農產品,糧食自給率也要儘快達到40%。

農委會業務廣泛,含括農糧、漁牧、林業與生態環境,以下僅就座談會與大會總結中與農糧相關的部分,摘錄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四大主軸重點。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邁向淨零碳排網站

 

Q1:減量—如何推動有效減量?

根據 2021發布2019年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中顯示,雖然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臺總量的2.2%,相對較低,仍須努力減碳。在推動之前需建立碳排資訊,再建立各種低碳模式。

建立生產碳排資訊》在推動減碳時,需有合理的比較依據來計算減量成果,因此,首先需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

建立低碳模式》1.擴大有機友善耕種面積 ;2.推廣低碳栽培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透過實名制推動精準用藥與施肥技術;4.推廣節能減碳農機及設施設備。

 擴大有機友善耕種面積,改變耕作方式,將有助於匯碳。(攝影 / 啟森)

 

Q2:增碳—如何增加土壤碳匯效益?

除了森林、海洋、濕地具有碳匯效益外,土壤也具有極高的碳匯能力,是陸地系統中最大的碳匯場域。土壤增加碳匯效益需從強化土壤管理,調整農耕方法來提高碳封存。

強化土壤管理方式》1.建立有效土壤管理技術,以增加土壤有機質;2.建立碳儲量之評估基準與分析技術,建置碳儲潛力分區圖;3.建立土壤碳匯可監測、報告、驗證機制。

建構負碳農法》推廣具負碳功能作物品種及栽培技術,以及農業剩餘資源再利用及適用微生物,增加土壤有機質。(負碳:「碳清除量」遠超過「碳排放量」)

 有生命力的土壤是陸地系統中最大的碳匯場域 (攝影 / 何孟詞)

 

Q3:循環—農業剩餘資材可以如何循環利用再加值?

早期簡樸的農村本就非常珍惜資材,會自然循環再利用,現今的循環利用不僅是將剩餘資源回歸自然或農業部門本身,還有機會跨域合作,材料化、能源化、資源化。

 農業剩餘資源材料化與加值再利用》1.推動農業副產物與剩餘資材利用,擴大循環經濟產業發展;2.沼液沼渣再利用價值,並提升沼氣及生質能利用效率;3.推動可分解農業資材與生物炭產製與利用;4.推動剩餘資源產業化,強化循環產業鏈。

推動農業跨域循環場域》1.建立農業跨域循環低碳場域,加強活化可分解及不可分解之農業剩餘資源 ;2.建立農業剩餘資源營運模式,以提高其規模;3.透過跨國、跨企業與跨部會進行農業循環合作。 

農場自然的廢棄物是很好循環利用的資源 (攝影 / 何孟詞)

 

Q4:綠趨勢—推動綠色發展趨勢有哪些面向?

透過潔淨能源減少碳排、碳權交易創造農民收益、推動企業優惠貸款取得碳權,以及提供碳足跡訊息、低碳教育予消費者來推動淨零友善環境,推動整體綠色發展趨勢。

建構能源自主農村》推動1.設置太陽能光電;2.綠能產業化,吸引民間企業資金投入;3.裝設小水力發電,發展多元綠電 ;4.農業剩餘資源能源化;5.建置能源自主場域,擴展區域電網促進發展。

推動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建置規模化碳權認證及抵換模式,並組織碳權取得專業輔導團隊,以順應全球碳邊境調整發展趨勢。

推動農業綠色金融及綠色消費》1.提供優惠貸款,協助企業取得碳權;2.調整金融工具,引導農民及產業源頭減碳增匯;3.揭露主要農產品碳足跡資訊,促進綠色消費,強化需求端責任;4.開設農業淨零排放教育課程,推廣低碳食農教育。

為加快淨零排放的腳步,因此,以上無論是減量、增匯、循環,還是綠趨勢,都列出了強化相關科技研發能量的策略,以改善提升現有技術與機制。

未來消費者可根據碳足跡標示選擇對地球負擔較少的產品。 

 

全球一命 淨零人人有責

臺灣由於地理位置和洋流影響,周邊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 2 倍,加上颱風的規模和強度都在增加,發生水災的風險也會提高 (註2),沒有人願意看到我們的家園成為下一個吐瓦魯,許多相關行動已相繼展開。從去年至今,除了中央政府研擬淨零相關策略外,雙北與桃園等城市亦已展開2050淨零計畫,也欣見由政府或民間舉辦許多以氣候變遷或淨零為題的各種論壇,產官學各方齊聚交換意見,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已不是一個國家或單是政府的責任,因為我們共同享有一片天空,全球為一生命共同體。

以「光復大地」為使命的慈心慈心基金會更是責無旁貸,將更積極地參與政策推動、農友推廣,及消費者教育,朝向國際共識的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而努力,邀請您一起來療癒受人類傷害、沉痾已久的地球。 

攝影 / 陳香君

 

【本文資料、圖表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邁向淨零碳排

 

【備註】

註1.〈風傳媒〉台灣友邦的滅頂危機

註2. 〈綠色和平〉氣候變遷危機!關於海平面上升,你需要知道的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