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士浸淫蜜蜂的世界四十年有餘,當博士打開蜂箱,總是如數家珍地談著蜜蜂的林林總總,每一次都讓人有新的驚喜。蜜蜂之於養蜂人家,也許像是衣食父母,但張博士之於蜜蜂,卻像是蜜蜂的守護者。
蜜蜂博士無悔的堅持~
蜜蜂在整個生態環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作物的授粉、結果等,蜜蜂提供了偉大的貢獻。因緣聚會,透過淡水慈心農場義工蜜蜂博士張世揚的協助,得以在農場的橄欖樹下養蜂。農場除了依賴健康的土壤、乾淨的水源生產無毒的蔬果外,期盼引入蜜蜂帶動生態教育,使得大眾能更瞭解日常老和尚所倡導的慈心理念,巧妙結合四生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生命)的內涵,凸顯了尊重一切有情生命的深遠意趣。
蜜蜂的觀察~
博士說可以先蹲在整排蜂箱的一側仔細觀察每一個蜂箱的蜜蜂,就會發現有的進出頻繁滿天飛舞;有的門可羅雀寥寥無幾,就可以看得出來哪箱的蜂群較興旺。
蜂兒一大早就出門採蜜,如果發現帶花粉回巢的工蜂遠多於採蜜回巢者,大概能判定這箱的蜂后已經產卵,因此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來製作蜂王乳以便培育小蜂,而花粉裡的蛋白質正是蜜蜂製作蜂王乳的重要成分,同時也是蜜蜂長養生命所需營養的來源。
蜜蜂築巢~
工蜂是蜂巢的建築師,工蜂的腹部下方有4對蠟腺會分泌蠟液,遇空氣凝結為蠟片以便築巢,一隻工蜂需分泌百多的蠟片才能構築一正六邊形的巢室,所以每個蜂巢的建築都需要幾萬隻蜜蜂不斷同心協力才能完成。而工蜂的蠟液源自食用的花粉和花蜜在蜂體內轉化而成,因此工蜂築巢時要耗費大量的體能與養分。博士說蜜蜂分泌1公斤的蠟,需消耗約8公斤的蜂蜜,實際上蜂蠟比蜂蜜還要珍貴,但顛倒的是人類喜愛蜜的香甜滋味,遠勝蠟的嚼之無味,故棄蜂蠟如敝屣。
蜂兒們的生命各自精彩~
剛羽化的蜂后身形較瘦小,交配後體內儲滿雄蜂的精囊,身形較膨脹,蜂后身體比工蜂略長,翅膀覆蓋體長的一半,每一個蜂巢只允許一隻蜂后的存在,如果出現新的蜂后,老蜂后會帶著一群工蜂另建新巢,把舊蜂巢留給新蜂后。若不另外分巢,蜂后一生當中,只會飛出蜂巢2次,一次是定位(認識方位);一次是交配,此後即只待在巢內產卵傳宗接代,直到老死。雄蜂的眼睛、體形都比工蜂大,尾部毛絨絨沒有蟄針,所以不會叮人。雄蜂畢生的任務是為了傳宗接代,平日「遊手好閒」身無一技之長,只能靠工蜂餵養,直到有「結婚飛行」時才能有機會與蜂后交配,但交配後即一命嗚呼哀哉;或者在蜂巢缺糧時,會被工蜂逐出門,甚至無奈的餓死。蜂巢裡數量最多的是工蜂,體形也較小,工蜂是不會傳宗接代的雌蜂,也是撐持起蜜蜂家業的重要角色,每天忙忙碌碌,雖然因操勞過度以致生命短暫(僅5-7週),但是卻十分璀璨。
蜂巢溫度的調節~
蜂箱的溫度,一般多維持約攝氏34度,若溫度太高或太低,蜜蜂會群起振翅來調節蜂巢的溫度,集體振翅所發出的聲音,類似小馬達發動聲,如果把手靠近蜂箱,就能感受到蜂群集體振翅所搧動的氣流。博士說在釀蜜時節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型的養蜂場,蜂群振翅所發出的聲響,足以撼動人心。
蜂群的管理~
養蜂場內每個蜂箱的蜜蜂情況,以勢均力敵為佳,以利於蜂群的管理。否則會有「以大欺小」或有「盜蜂」情況產生(盜採別箱蜂群的蜂蜜)。所以蜂群的管理者,會因應各箱蜂勢強弱狀況,在各蜂箱間移動,將蜜蜂甚至蜂后調整到他箱,以平均蜂勢。一般來說,被迫「搬家」到他箱的老蜂,有些會飛回舊蜂巢,而較年輕的幼蜂,大多很快的就能適應新蜂巢定居下來。
義工照顧蜂群呵護備至~
在農場無論是開或蓋蜂箱,義工們都會小心翼翼,深怕一不小心就壓死了無辜的蜜蜂,餵食蜜蜂糖水的小盤裡,也不忘放幾片枯葉讓蜜蜂當船,避免吸食糖水的蜂兒不慎淹死。地上掉落的年輕蜜蜂若飛行能力欠佳,義工就會拿片樹葉從地上撈起幫忙蜂兒回巢。在淡農的雄蜂即使過多,也能順應自然法則生存,不似世間的蜂農怕雄蜂太浪廢蜂糧,往往以人為的干預,剷除雄蜂幼蟲。
理性養蜂實務 延續感性情感互動~
博士還會教大家怎麼在巢礎埋線,一般而言埋線後的巢礎愈平坦愈好,若凹凸不平,凸起的部分巢室會被撐大,容易被工蜂造出雄蜂台。
養蜂是一門理性的實務操作,但透過人與蜜蜂近距離的接觸,卻讓人與蜜蜂的情感更靠近。站在蜂箱旁,每一次當手握佈滿密密麻麻蜜蜂的巢片時,有時練習找蜂后;有時練習認識雄蜂台,或看著有些蜜蜂鑽進巢室,或快步走來走去…,真是有趣啊!如果蜂箱是透明的,我可能會待看半晌,也捨不得離開吧!有時候只要往巢片輕輕吹一口氣,聚集的蜜蜂就會往四面八方散去,等牠們再聚集,又吹一口氣,牠們就又四處散開了,好比是我與蜜蜂感性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