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腳印獎 2022 / 07 / 25 3652

 

訪綠保專員談生產與生態的共善農作

 

「綠色保育」是為保護田中生物應運而生,非常重視生態,但是,如果田裡總是「草盛豆苗稀」也不會是很好的結果,對綠保農友來說,追求生產與生態兩者平衡,是心中的終極理想。

慈心基金會在今年第一次舉辦綠色保育的典範農友「大腳印獎」中兩個重要獎項,一個頒給「生態營造」達人,另一個則是「生產技術」高手,希望農友間能藉此交流經驗,一起提升。

在此,慈心編輯部特別約訪兩位慈心綠保專員—游淑蓮與郭淑娟,兩位專員年紀雖輕,但對綠保業務投入很多,與農友互動經驗豐富,特別邀請她們來談談一個優秀綠保農友的養成,背後需要哪些不為人知的努力。

 慈心基金會綠保專員 郭淑娟 (中)慈心基金會綠保專員 游淑蓮 (中)

Q1:請簡要說明「大腳印獎」典範農友的標準是?

大腳印獎有「生產技術」「生態營造」兩個獎項,「生產技術」的評分項目中比較重視田間管理、土壤、病蟲草害的操作方式,「生態營造」獎則著重在水域或陸域如何營造出生態多樣為主。兩位慈心專員同時強調評選重點:「大腳印獎的評選是以人為主,農友必須清楚生產時如何操作、生態營造如何用心、觀察探討病蟲害發生原因,並採取正確的防治方式。要成為綠保模範生,不是從產值與賺錢與否來看,而是要與土地有緊密的連結,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學的態度,不斷觀察與探索,並且包容各類昆蟲、動物乃至雜草,在衝突中找到與牠們和諧共處的平衡點。」

 

Q2:據兩位的了解,綠保農友最大的挑戰是?

病、蟲、草三害是普遍農友都要面對的問題,一般人會想,最令綠保農友頭痛應該是蟲害,因為不能用農藥,蟲蟲應該很囂張吧!但是,淑蓮與淑娟異口同聲地說:「是雜草!這是綠保農友一致反應最頭痛的問題!」

為何不是蟲蟲呢? 淑娟表示:「綠保農友很多是已從事友善耕作多年,對蟲吃菜的心態放得很寬,慈心基金會也會依循田間狀況,建議農友使用合適的資材。若效果不如預期,有的農友就會想:「啊~算了,讓他吃吧!或是換種別的吧!』,或是選擇不同作物輪作或間作,以避免同類作物集中引起大量蟲害,也有農友會積極地去營造天敵的棲地,讓田間生態達到平衡。」

兩位都很欣賞綠保農友這種雲淡風輕、轉彎式的耕種哲學。

 

 

Q3:「雜草」春風吹又生,如何處理這令人頭痛的問題?

淑蓮接觸到的農友大多是用人工除草,如果面積大的則會使用抑草蓆覆蓋。若是在農場看到塑膠材質的抑草席,她會直接告訴農友採收後不用時要清除乾淨,或建議改使用可分解的天然資材。因為如果放任塑膠布在田裡慢慢碎掉,會影響土壤品質。

淑娟提出另一個方式:「有種作法是慢慢將侵略性強的草連根清掉,如五節芒,再換種如魚腥草等不會長高的草,但是,變更草種需要投入一季的時間,要耐心等待,而割草機除草只要一兩天,所以農友多半會選擇定期除草。」

生長迅速的雜草確實令人頭疼,但是,草有很多功能,保水、保土、保肥之外,還對碳匯有所貢獻。看起來,雜草對農友來說既是無用又有大用。

 

 

Q4:「氣候問題,無解!」農友如何解?

淑娟常收到農友抱怨氣候異常造成的困擾:「因為雨太多或太少,太熱或不夠冷,大大影響收成,不分慣行、有機友善,全部打趴!」「病蟲害大發生往往是因氣候變遷引起的,像有一年茶園的椿象啃食茶樹非常嚴重,茶農一片哀嚎。」「還有一年台北山區下雪,農友就慘了,除了作物凍傷外,動物紛紛下山來吃作物,農損非常嚴重。」

極端氣候的問題眼前無法解決,但淑娟很肯定有機友善耕作在艱難的氣候條件下展現韌性的一面,因為有機友善耕作不用除草劑,適度保留草相,土壤不裸露,在雨多時可涵養水份,雨少時保持土壤濕潤。沒有使用農藥與化肥『催長』的作物,因為已適應在地環境、達成生態平衡,面對極端氣候與病蟲害時也更強韌一些。

淑蓮補充:「但也有因為氣候因素,只好把作物全部改種的狀況。比如雨水越來越少,只好把需水量大的水稻改為種毛豆等旱作。」

由此看來,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失,也是農友要奮力迎上的考驗。

 

Q5:農友會為土壤的健康做那些努力呢?

淑蓮指出土壤是這次評選的重要項目之一:「為了讓土壤提升肥力以供給作物營養,通常會購買有機肥料。但是有機的肥料選項不多,且來源須謹慎挑選,所以農友常會用落葉、田裡除掉的雜草、作物採收後的殘株或廚餘等來自製堆肥與液肥。用起來安心,省錢又環保!」

淑娟這時給了農友一個功課:「有機質有助於碳匯,如何增加土壤有機質是農友一定要學會的。」但土壤是否健康用肉眼觀察有限,她建議農友可運用農業試驗所的免費服務,將土壤送去做「土壤肥力診斷」、「有機質肥料檢驗」,再依據分析結果來調整。

 

 

Q6:耕種過程狀況莫測,遇到無解的問題時農友會怎麼辦?

「問改良場、問慈心、問專家、問鄰居、問農會、問資材行……」淑娟一連串說了幾個可以諮詢的對象。讓人感受到農友真是積極學習的好學生,開口問,寶貴的經驗就如此傳承下來。

淑娟談起申請綠保的人當中,繼承家業的青農漸多,也有一些是退休人士或改行務農,有些雖有耕作經驗,但是,綠保對他們而言是新的概念,且農業沒有『標準流程』,許多操作需評估在地環境條件來做調整,因此除了自己上網查資料,詢問有經驗的前輩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

淑蓮也覺得遇到問題請教長輩準沒錯:「農友遇到困難會不斷上課求知,大家都有進步,尤其是返鄉青農,一開始不熟,有長輩在旁指導,前幾年可能沒有收成,後來都有一定水準。」

兩位同時也提到,農友會著眼在提升生產技術,也會下功夫觀察生態、營造棲地,最終會因生態平衡而讓生產結果加分,所以,大自然也是農友們最好的老師。

 

Q7:綠保農友不斷提升的關鍵是?

淑娟根據這幾年的觀察表示,優秀的農友要理解耕作環境與作物的特性,掌握狀況並適時的調整,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可能突然掉下來,農友要很清楚知道原因是什麼,盡可能找對方法做正確的調整。 」 

「積極追求生產技術提升,會增進他們的能力,不會成為他們的困境。」淑娟語氣肯定地說

淑蓮頻頻點頭,並談到雙溪有一位曾班長,他種植技術非常厲害,對節氣也很了解,幾月幾號要種什麼、病害在幾度會出現,這些可貴的經驗談,都是農友累積多年的技術結晶。 

 

 

Q8:綠保農友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

在長期與農友互動下,兩位深深體會到農友這個行業很不簡單,而綠保農友要做得更多,在生產的同時,也要想如何善待田裡的昆蟲、動物,因為生態平衡是綠保農友的目標,和生物沒有對立的心態,久了之後,就像熟悉的朋友。

淑蓮舉一個宜蘭青農的例子:「他種田之外,還用心「種田埂」讓草保持有高有低,因為他發現不同的鳥類喜歡的環境不一樣。也會種各種草,來吸引各種昆蟲來覓食與躲藏。如果隔壁田仍然在用藥,也尊重他們的選擇,自己先做好防護,架起黑網,再種上一排綠樹,作隔離帶。期待有一天也邀請他加入綠保的行列! 」

綠保農友對草、對蟲、對人都保持善意與包容,這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吧!

 

Q9:兩位心目中的第一名是?

訪談最後請兩人說說他們心中的第一名。

淑蓮特別強調心中有愛:「對生命充滿愛,對田間的生命充滿愛,也對種植來給人吃的作物充滿愛。」

淑娟認為要掌握好綠保經濟與保育雙贏的精神:「發展出適應在地環境特性的永續經營方式,讓經濟收入和生態環境都可以往好的方向前進。大腳印和小腳印都要被照顧好,才能一起往前走。」

「要把農友帶到甚麼方向是我們要思考的,今年是慈心第一次辦綠保農友選拔,目的還是希望挖掘在生產與生態營造上默默努力,累積許多寶貴經驗的農友,藉此分享更多人,第一次舉辦一定有很多須改進之處,希望能得到各界的回饋與支持,讓綠色保育生態與經濟平衡、人與動物共享一畝田的精神,一年一年地傳遞下去。」兩人共同說出了對此次評選綠保典範農友的目的,與深深的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