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農田裡不但有農人辛勤耕耘留下的大腳印,也充滿各種動物跑來跑去的小腳印,大腳印保護著小腳印們,是綠色保育農田的日常。
2022年,慈心基金會選出生產、生態、碳匯三個領域優秀的農友,今年期望透過觀摩學習,讓農友們共同進步!這一場農友觀摩會來到榮獲「碳匯組」特別獎的「本土世界農場」,交流養土、護土的第一手經驗。
十月的南台灣秋風徐徐,一大早「本土世界農場」湧入一群綠色保育農友,一張張質樸的臉孔,期待今天透過農場主人—慈心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碳匯組」特別獎得主農友顏明川、鄧秋美夫婦的分享,探索如何在農業操作的同時照顧土壤健康、增進碳匯效能。
固碳方法多 綠肥與自製堆肥是關鍵
顏明川在農場積極改良、養護土壤,近年農場有機質明顯提升,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農田的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轉化為醣類;而土壤中的微生物則捕捉大氣中的碳並固定成為重要的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固然重要,但增加有機質並不等於直接施用有機肥。至於工業化學氮肥製作,就更耗能了,製作1公斤的氮肥要消耗1.3公升的石油呢!
顏明川認為種植綠肥固氮是減排增匯的好方法,「施用有機肥可以當成引信,活化土壤中的微生物,但是如果施肥過多,反而會讓微生物在短時間內過度繁殖,回頭將土壤中的有機質都分解掉。」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在休耕期間,種植田菁或牧草,或者施用腐熟完成的木屑堆肥來增加土壤碳儲,堆肥材料的碳氮比建議控制在20:1,適當投入蚵粉等增加鈣質。顏明川建議不用花錢買有機肥,自己製作的肥力高又省錢。
休耕乃至不耕犁 輪種護土全年可收
此外,顏明川強調,讓土地休息很重要。「微生物要工作3個月到半年,它也會累!」農場每種作物一年只種植採收一輪,並且搭配不同的短期作物輪作。同時要透過不耕犁或少耕犁措施,讓土地有生養、調節的機會。他在短期作物區中,秋冬種植番茄,並敷蓋稻草,採收完後,不加以整地,直接種植豆類,夏季接著種植秋葵。在這樣的措施下,全年皆有作物可以採收、販售,在維持土壤健康的前提下,確保經濟收益。
土壤結構健康、形成連續性的孔洞時,也會促進排水良好,顏明川的農場和鄰田地形相同,但雨季來臨時,淹水日數隨著土壤改良相較於鄰田,從7天縮短到3天,是鬆軟健康的土壤所帶來的優勢。
當天特別出席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張耀聰副研究員,也現場實地挖土解說,對顏明川透過堆肥、種植綠肥等方式,改善土壤結構的努力表示肯定。張副研究員提醒,有機質必須保存1年以上,才被認定為有效的碳匯,而有機質形成的腐植質,對於土壤的團粒結構也有很大的幫助。
無私分享 願一起努力匯碳護地球
過程中,顏明川鼓勵農友們要像海納百川,廣納各種知識,書本不會給標準答案,通過實際操作來深入了解所種植的作物,將土地與作物視為孩子般養護,必能累積出自己與土地的默契及互動方式。
在現代的商業世界中,技術和配方往往被視為機密,然而,顏明川卻不藏私地分享多年來累積的體會與實際方法,參與的農友們也很熱烈地互動交流彼此的經驗,一場綠色保育農田觀摩會,讓農友們不僅對土壤匯碳操作更了解,也體會到在自己的土地上多一分用心,就能增加匯碳效益,為減緩地球暖化多一分貢獻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