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農田裡不但有農人辛勤耕耘留下的大腳印,也充滿各種動物跑來跑去的小腳印,大腳印保護著小腳印們,是綠色保育農田的日常。

2022年,慈心基金會選出生產、生態、碳匯三個領域優秀的農友,今年期望透過觀摩學習,讓農友們共同進步!第一場大腳印獎典範農友觀摩會,由生態組特優牧蜂休閒農場拉開序幕。

 

2023年度,大腳印獎典範農友學習觀摩會的第一場,由生態組特優的牧蜂休閒農場拉開序幕。位於新北三芝的牧蜂休閒農場,結合了水田(水稻、筊白筍)、旱田(短期葉菜、果樹)、養蜂與食農教育活動體驗,在經濟收入和生態維護上取得相當優秀的平衡,獲得去年生態評選委員們的肯定,而如何達到這樣的平衡,也是所有從事生態友善農業的農友們最想了解的。為了進一步提升專業知識,讓農友們得以有更完整的生態概念,本堂課程亦特別邀請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張毓琦老師共同參與,給予農友實質上的生態建議。 

農友互相交流經驗

 

為讓消費者安心取得雙標章

時值早秋,拜訪牧蜂的當天是個晴朗的好天氣,早晨的農場因有大片樹蔭仍保有些許涼意。農場主人簡德源與兒子簡誌良、簡武諺熱情地端出蜂蜜水接待來訪的農民們。現場來了7位對生態富有熱情的農民,他們大清早就從三芝、萬里、三峽、宜蘭甚至是桃園遠道而來。他們的田區大多緊鄰山區,旱田與水田皆有,因此相當期待兩者兼具的牧蜂休閒農場分享經驗。 

簡誌良和遠道而來的農友們介紹農場環境 簡武諺為大家介紹蜜蜂生態

 

當問起最初怎麼會想要從事生態友善農業時,簡德源笑著說,其實一開始就是因為蜜蜂。簡家父子養蜂起家,蜜蜂對農藥十分敏感,如不慎採集到用過農藥的花,很快就會死亡。因此牧蜂最初在種植作物時便不使用農藥,僅添加化肥以確保作物產量。但負責銷售的兒子們去參加了市集後,回來就開始勸父親徹底轉作「一個市集那麼多攤賣蜂蜜,消費者走過怎麼會注意到我們?如果拿到有機證書,消費者就會覺得你跟別人不一樣,產品比較安心,他才會願意來買啊。」於是踏上辛苦的轉型之路,先是拿到有機,再申請了綠色保育標章。

簡德源與兒子們分工合作,共同經營農場。

 

 

了解生態環境調整應對方式

單純務農收入不穩定,且農產品的理念和品質再好,若消費者不理解、不買單,也是枉然。因此牧蜂休閒農場一開始規畫的時候,就朝著食農教育的方向去設計場域。「你不能只靠價錢去吸引消費者,一旦別攤給出更便宜的價錢,消費者馬上就轉向了。但他如果認同你的理念,就會願意繼續跟你買。」牧蜂前鄰埔頭坑溪,後接大屯山系淺山森林,環境生態條件優良,相當適合導覽與農務體驗。設計時特別保留大量的樹木,不但保留天然的綠帶,也讓園區內的遊客有遮蔭之處,有利於在不同季節推行體驗活動。

 

不用農藥與化肥,在田區管理上就需要加倍仔細。簡誌良說,很多時候我們會跟環境敵對,都是因為不了解,當你了解之後,你就能調整自己應對的方式。以養蜂來說,蜜蜂最大的天敵是虎頭蜂,簡誌良一邊說著,立刻眼明手快的用網子撈下一隻盤旋在蜂箱前的中華大虎頭蜂,引來現場一片驚呼「真的好大!怎麼這麼大!」「小心喔這隻很兇!」。巨大的體型加上攻擊力強,小型蜜蜂完全不是牠的對手。而東方蜂鷹在野外會捕食虎頭蜂巢,是重要的制衡者。但簡誌良也說,虎頭蜂在自然界中也是重要的,一窩的虎頭蜂能夠抑制多少農田的害蟲啊!都沒有也是不行的,自然界中環環相扣,人要能懂得觀察平衡,適時應對。

蜂群的天敵:虎頭蜂 (照片來源:牧蜂休閒農場)

 

田間操作兼顧多種功能

但冬天虎頭蜂減少,東方蜂鷹肚子餓時,也會來偷吃農友養的蜜蜂。對此,農友的作法是將多的贅巢片丟出來給蜂鷹,並將巢箱上鎖,不讓蜂鷹來翻箱倒櫃。雖偶爾還是有巢箱被破壞的狀況,但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簡誌良一邊說著,一邊比畫蜂箱區後方的森林:「蜂鷹很謹慎,牠都會遠遠的站在那邊的樹梢,看著我們工作,我們離開之後牠才會下來覓食。今天我們人這麼多,牠是不會靠近的。」

 

一路走到下方的水稻與筊白筍田區,兼任濕地功能的水田是另一個棲地營造的重點。透過不同田區的水旱輪作與管理作物季節,可以大幅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機率,土壤也養得更肥沃。田旁的石砌排水溝不僅能排水,同時也作為流動水源類型的棲地,以及田區操作時水生生物的暫避之處。田區邊坡分批除草,不僅能降低工作量,也能夠保留一定的棲息地供動物躲藏,夏季更常常見到青蛙的卵泡,除草時都得小心避開。水稻採收後,田區仍維持再生稻的生長並湛水,除了提供鳥類食物之外,這種開闊但仍有植物的濕地環境,是蜻蜓偏好的棲地。觀摩活動當天,現場立刻看到稀有的白刃蜻蜓,讓生態老師與參與學員都一陣驚呼。「欸~ 這個以前好像有看過。」「這個我田區好像也有?」另一位同樣是三芝來的農友立刻興致勃勃的湊近觀察,用手指繞啊繞的試圖繞昏蜻蜓,可惜成效不彰。三芝早期曾是東北角許多稀有蜻蜓棲息的大本營,可惜因耕作模式改變,許多物種早已漸漸絕跡,能看到這隻蜻蜓實在是意外之喜。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張毓琦老師

白刃蜻蜓 (照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  張毓琦)

 牧蜂休閒農場在田區的操作盡可能同時兼顧多種功能,不管是水旱輪作、分區除草、農田湛水,都同時有生產與生態面的意義。看似沒有花上太多額外的力氣,但卻需要深刻的觀察與經驗累積,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平衡。這些背景生態知識,讓參訪的農民們都覺得獲益良多,也躍躍欲試想在自己的田區開始嘗試。

 

以友善農法直面氣候變遷挑戰

但即使如此,牧蜂仍面臨了更大尺度的挑戰,也就是氣候變遷。今年夏季的高溫不僅讓人很有感,田裡的筊白筍也被熱到幾乎結不出筍,簡誌良苦笑著說今年的收成會非常慘。而蜂蜜這兩年的產量,剩不到全盛期的八分之一。「畢竟蜂蜜屬於環境財,沒有好的環境,就沒有蜂蜜。」除了田裡的作物,田裡的動物也同樣被影響。生態老師張毓琦補充,許多居住於淺山的昆蟲都漸漸往更高的地方遷移,很可能就是因為低海拔的溫度實在太高。白刃蜻蜓之前的調查紀錄也幾乎都集中在三芝淺山區水田,今天能發現實屬難得。

 大環境的變動難以抵擋,我們所能做的唯有照料好腳下這一方土地。如同牧蜂休閒農場選擇留下田區眾多大樹與田區湛水,即使是陽光直曬的中午,農場仍維持了涼爽的微氣候。在可預見的未來,生態友善農法會是農業走向永續最不可或缺的一步。而相信今天的分享,能讓更多有志於此的農民一起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參與農友共同留影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