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19 / 11 / 24 7459

花蓮布農山村「里山食農文化推動計畫」成果發表

慈心基金會自2018年起與林務局合作,執行花蓮縣卓溪鄉布農山村三個部落的「里山食農文化推動計畫」已屆滿一年,11月22日於花蓮南安田區舉辦「從「瓦拉米」到“Malavi”的成果展現,此計畫在花蓮林管處資源注入與鼓勵下,慈心基金會與布農婦女、青年們,以及十多個協力夥伴,從農耕保種、文化與食物應用、Malavi品牌研發三方面一起努力,形塑地方風土的里山精神,在一年之中已有亮麗的具體成果。

 

Malavi大家一起跟我來!

瓦拉米(Malavi)是布農族語「大家一起來做某件事」的意思。

五年前慈心基金會攜手玉山銀行與玉山國家公園來到風景秀麗的八通關古道入口的南安田區,鼓勵農友一起轉種有機稻米,並以「玉山瓦拉米」品牌問世。幾年後,田區恢復自然生機,無意間發現了消失多年的台灣特有種淡水魚「菊池氏細鯽」沿著乾淨的水圳回來了,大家開始一起為細鯽打造生態池,並關注田間生態的營造與保育。

在南安陪伴農友,彼此學習的六年中,發現布農族有許多珍貴傳統文化仍被保留著,其中,住家旁的家庭菜園呈現物種多樣,且維持採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內涵,於是邀請產官學各界一起來推動里山食農文化。為保存南安特有的里山食農文化並賦予新意,發想從布農豆豆延衍生出小熊便當與Malavi品牌相關文創作品的運用,希望促成部落群跟山村環境和諧共生的里山願景,也喚起大眾對農耕文化與「保種」的重視。

 多樣的作物種類不在田區,而是住家旁不起眼的小菜園。在田區設置「保種田」請迪娜們分享布農豆豆傳統智慧。真正的芋頭?有人問:難道還有假的芋頭嗎?

布農豆豆代代相傳--採集最優種子,種它、吃它、分享它

全球的農友包括台灣,因為現代農業的演變與種子產業的盛行,已逐漸放棄千年來農民自己採種的習慣,其實農民保種的重要性不亞於斥資億元的國家種原庫。種原庫長期保各類作物種子使所含基因不變;農民採種保種則是在氣候急遽變遷的現在,能夠透過一年年的採集,選拔出最能適應環境的品種。

慈心在過去與卓清村三部落互動過程中,觀察到布農傳統智慧特有的家庭菜園農耕文化。尤其是由「迪娜」(布農族語tina--女性長輩),她們一直都維持著百年的「布農豆豆」文化,不停地種與分享,因此,當自己沒有某種豆豆時,可以跟曾經交換的人再分享回來。年近60的迪娜宋炳虹就表示,小時候常吃的旱稻米種,在自己的部落消失好長一段時間,今年因為食農文化推動計畫才從鄰近部落人的手中取得一些種子。而迪娜們栽種、採集的技術,與對豆豆的情感、料理與味覺記憶與故事,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保種一樣值得探索與保存。

這種細小的豆豆叫Bainus Tanaul(布農語)--赤小豆,因為太小了,採集不易,市場上看不到,但迪娜說如果家中有病人,將此豆與粥熬煮可迅速恢復體力。 和迪娜聊天,可以發現很多豆豆相關的知識與有趣的故事。

在耕種前於田中插一竹竿,竹竿上面放著無患子,祈願耕種順利。祈願儀式完成,迪娜慎重地播下種子。

慈心基金會訪談了57位50-80歲左右的保種人,總計有19種豆豆目前依然在食用與種植,而住家旁不起眼的小菜園,保存了相當豐富的作物種類,共計有69種之多。為了長期學習與觀察,慈心與族人在南安水稻田間的一塊旱田作為「保種田」,邀請5位迪娜來分享經驗。計畫主持人李思明主任表示,嘗試了一年失敗經驗不少,但同樣的種子迪娜卻可種得很好,由此看到迪娜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希望珍貴的文化種子與生物的種子,能一起在這塊土地上發芽生根。

文化與食物應用—幸福的小熊便當&素人畫家記憶中的豆豆

卓清村聚落文化內涵豐富多元,但迪娜經常透露一種危機感與期待--「我很老了,種不動了,這東西就消失了!」,感受到大家所有的努力,只期待年輕人能承接下來,讓這消失就找不回來的珍貴傳統能被保留。

李思明主任說:「與其讓豆豆只留在田裡,留在迪娜的鍋子裡,不如想辦法成為和外界連結的橋樑,成為迪娜們繼續耕作,年輕人可以回鄉的契機。」但是,要如何讓快滅絕的傳統作物延續它的生命歷程呢?於是邀請離鄉在外打拼的青年,也是專業的廚師小民回到部落和迪娜們合作開發特色料理,從參與田野調查了解自己故鄉的風土,再結合傳統作物與現代料理創意發展出「小熊便當」。在打開便當的瞬間很令人感動!可以吃到用心捏製的小米、紅藜、有機米3種在地主食,以及7種布農原生豆,搭配青脆鮮蔬精緻擺盤,傳統與時尚美妙融合,內心的幸福感頓時湧現。

小熊便當用長者畫作為素材設計的花布巾包著,便當盒與餐具都是用竹片製作,十分環保。3種在地主食,7種布農原生豆,搭配新鮮時蔬,族人的用心誠意看得見!

一年多來,這裡舉辦了許多場消費者食農教育活動,拉著大家親近認識特有的布農文化。也陪伴迪娜們和卓溪文化健康站的夥伴共同規劃了他們專屬的食農文化學習--打開長輩們的心,暢談自己耕作經驗與故事,再拿起不熟悉的畫筆,認真畫下記憶中的各種豆豆、田間動物、耕種過程等等,這些「素人畫作」布置在保種教室牆上,色澤炫麗、筆調樸實可愛,很能引起外界對豆豆文化的興趣,也策發了布農族下一代重視自己家鄉文化的使命感。

Malavi的誕生--全台1st生態農業&民族文化的地方品牌

傳統的素材加上創意很能吸引大眾的目光,因此嘗試邀請專業設計團隊以“Malavi”來設計系列文化特色產品:用長輩們畫作素材轉換成繽紛的花布巾;質樸的圓形木片「小熊便當」;以山麻雀、環頸雉、菊池氏細鯽及食蛇龜四種可愛的里山動物圖案包裝的小米、紅藜、有機米、布農豆豆四種傳統作物禮盒;另外,從傳統板曆中結合工具、生活、場域、生物等符號,結合現今布農族人的生活經驗與生態觀察,發展屬於卓溪布農山村的新文化版曆。傳統又嶄新的系列文創設計,確實達到吸睛的效果。

 

新版曆:板曆是布農傳統中結合農事操作、文化祭儀的記事方式。新版曆由長者的農事經驗取材繪製,再由外部青年協助重新連結創作而成。版曆上的小圓木可以移動與增減,圖案可愛,使用又相當有彈性。

計畫主持人李思明說:「不管是綠色保育與生態營造、布農豆豆保種、小熊便當、食農教育等等,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為台灣珍貴的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慈心團隊會將食物農業與文化做整體思考,期待此計畫未來的開展能對接聯合國「家庭農業十年」的概念,從布農菜園的知識系統跟綠色保育價值的提升、單一作物到微生態系統的建立,也透過Malavi生態農業、民族地方品牌的傳遞,對應國土綠網及與外界連結上能有所發展。」

代代相傳的布農豆豆,蘊含著先輩們珍貴的農耕文化與智慧。田中的學習教室請來五位迪娜傳授布農豆豆的經驗智慧。

你我Malavis 傳頌台灣里山的美好

時序小雪,大部分的稻子已經收割,站在遊客中心觀景台居高臨下,遠望一大片遼闊平坦又整齊的稻田令人身心舒暢,這裡因為有機耕作重現了天籟美聲八部合音與報戰功,消失已久的細鯽傳奇性的回來了,如今又因迪娜傳承的布農豆豆而有了Malavi生態農業民族地方品牌的誕生,南安什麼時候來都一樣美麗,原來它的美,是大家一起營造與呵護的。

李思明主任帶著慈心團隊長期陪伴部落族人,對這塊土地有著深遠的期待:「布農族是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民族,這裡有太美好的想像,最後還是回到傳承然後再創新,希望能吸引更多族人的投入,對里山生態這件事能有更好的開展,並可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其他地方,更期待未來可以跨接國際,讓台灣里山經驗與美好在國際上發光。」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八部合音,在南安因為轉作有機而重新被聽見。布農族的祭儀多與農業相關,反映族人對敬天愛地的傳統精神。

搭配學校母語文化課程的種子標本盤。花蓮林區管理處楊瑞芬處長將種子標本盤贈與學校,意味將珍貴的布農豆豆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相關文章:有機田重現南安部落文化,八部合音傳唱人與土地的和諧

 2019/11/22從『瓦拉米』到“Malavi”花蓮縣卓溪鄉布農山村—里山食農文化成果展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