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第二天以「有機、友善農業生產」、「行銷價值鏈」、「農林是一家」三主軸探討如何透過建立穩定產銷網絡,支持友善農業的永續發展,進而創造良好運作的生態系統服務。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亞洲主席周澤江博士在主題演講「有機農業與環境永續」中指出,有機農業的格局不應僅止於以人為本位,而是應擴展至對其他物種、生態環境的關懷,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公平與和諧共生,達到「健康」、「生態」、「公平」、「關愛」四大有機農業原則。呼應周澤江博士對於有機農業所提出的定義與目標性意義,國際再生協會國際部主任André Leu透過相關研究證實,有機農業除了能夠終結農藥對於人類、特別是孩童的嚴重傷害,在改善土壤、面對極端氣候的生態系韌性與生態平衡調節能力上皆具有極佳的表現;在南非研究案例中,有機農業產量甚至是慣行農業產量的116%,對此,André Leu表示,目前全球80%的糧食是由小農所生產,轉作有機農業將能大幅減緩較為脆弱敏感的小農受到極端氣候的衝擊,有效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問題。
友善農業是生態永續發展目標下,獲致經濟與保育雙贏的解決之道;然而友善農業的穩定發展,需要完整的產銷鏈作為支援系統。甫獲得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一個世界獎」(One World Award )的Choitresh Kumar Ganguly,分享其創立的Timbaktu團體在印度172個村莊輔導農友的經驗,結合在地農業與文化特色,組織小農生產合作社,透過二、三級化的產業加值,讓弱勢小農能夠透過有機農業獲得健康與社會經濟地位的改善。
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謝昇佑分析台灣有機農業產銷狀況,認為有機小農在產業二三級化過程中,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缺乏市場,而是產銷鏈的建構問題;前述必須從政策及法規面上著手,完善符合台灣小農生產型態的加工生產管理模式與風險管控機制。台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專案組長陳淑慧則以返鄉從農的親身經歷,提出有機小農發展的參考解方;以販賣在地農產品的社區小鋪為核心,結合加工知識與技術、實體虛擬通路合作、市場區隔行銷,促成社區支援網絡的形成,取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慈心基金會研究專員詹于諄也以太魯閣國家公園中轉作有機的西寶社區為例,當物流與產銷通路等支援系統到位後,確實能大幅提升農友投入有機農業的意願。
當友善農業的基礎支援系統形成後,品牌經營與故事行銷則有助於提升小農的市場能見度,創造加乘的經濟效益。研討會下午的案例分享中,宜蘭新南田董米,以及花蓮南安Malavi有機農業地方品牌等個案,皆強調品牌經營及故事行銷,必須回歸對在地文化脈絡的關注與重視。以在地特色出發的品牌行銷,方能達到對在地民眾、社區網絡的培力,使整個生態系統服務的建構臻於完善,為友善農業與生態永續發展建立穩定支援系統。
台灣多山地丘陵的自然環境條件,除了形成以小農為主要型態的農業特性外,淺山丘陵地區的林地與農業發展競合也成為一大問題。在「農林是一家」主軸中,林務局分享「林下經濟」政策方向,盼藉由推動符合友善農法、生態永續精神的林下副產物栽培,尋求林地保育與林農生計間的平衡共存。正值興新發展階段的「林下經濟」政策雖仍面臨諸多技術面上的挑戰,但從研討會所討論的友善農業成功案例中,得見諸多可供借鑑之處與未來可期願景。
8月19日「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第三天,將從「我家在里山」為主軸,探討如何透過友善農業,達成人與環境、天地萬物共存共榮,實踐經濟保育雙贏的永續里山精神。
中文頻道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26mDFJJi-DMch7nDhZ3fAQ?view_as=subscriber
英文頻道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SYCk3TYYDuprz_WqYgsGg?view_as=subscriber
2018 ECO FF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 議程手冊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Ji262m9E5c_3pYH0WHm1owi70NTYH9G/view?usp=sharing
★ 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網頁→ https://www.eco-ff.org
★ 掌握最新資訊→慈心之友 https://goo.gl/Rmnn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