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1 / 04 / 20 2569

陽明山國家公園秘書 張順發

「二十幾年前我剛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服務時,就被派去參加里民大會,大家一聽到我是國家公園來的代表,唰一下圍了上來。」

這並非戲劇般感動相會的場景,而是一湧而上的滿腹怨言,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張順發回憶起當時的畫面和緊張心情,仍十分鮮明,「當年許多農友抱怨,明明就是整理自己家的田,為什麼砍一棵樹就要被處罰,為什麼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在國家公園內的農業活動比一般限制較多,需要更多的互動打造共同的願景。

 

不信任如裂痕 需花時間修補

回到陽明山國家公園誕生的1985年,那時兩年內臺灣就誕生了三座國家公園,充滿熱情衝勁但一切尚待摸索。由於對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資源和產業現況尚缺乏全面性的瞭解,管理處只能先採用「禁止」原則來限制農友們改變環境的行為。

「因為不知道一個行為對生態環境會造成多大影響,只好先對大家按下『暫停鍵』」,但如此一來,也迅速在農友和國家公園間鑿出裂痕,激發出強烈的不信任感,「這個不信任感在國家公園開始推行保育時,變成一道關卡。」

當管理處慢慢梳理出生態資源的保育重點後,不會只著眼於物種復育,物種若無棲地可以繁衍將沒有續存的可能,因此棲地復育也必須同步並行。「一部分動植物的生息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範圍重疊,保育需要管理處和農友一起努力,但這時候他們心中就有很多疑慮。」

慈心基金會專員與陽管處工作人員在調查資源時也傾聽當地居民的需求。

雖然因實施分區管理,並未禁止農友們一般的農作活動,調查資源時也傾聽當地居民的需求,嘗試調整策略鬆開「暫停鍵」,但心中已有成見的農友們加入保育行列的意願仍然低落。

「當我們現在回頭看就能理解,因為許多計畫都是管理處單方面推動,希望農友們配合,這種『壓力』很難獲得回響。」幸好,在國際保育趨勢帶領下,管理處在陷入泥淖的關係中找到脫身的突破口。

 

推行友善 先與農民交朋友

「除了自然,人文地景也是保育的一部分,如同物種必須『存活』才能保育一樣,若沒有人進行活動,就不是活的地景。」要讓人文地景「活下來」,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必不可少,「千禧年左右,我們開始思索『交朋友』的策略和方案。」

解開農友心防的第一步,便是如何使他們瞭解,生態保育和農業行為並非零和關係,「不是犧牲農業做保育,而是務農的同時做保育」,為了細火慢燉讓雙方互動逐步升溫,一次又一次座談會還不夠,管理處更借重社區營造團體的力量,發展生態旅遊讓農友看見保育也有創造收入的可能。

陽明山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

「剛好那段時間青農開始回流,比較容易接受不同以往的觀念,加上管理處規劃配套措施,彼此間才順利培養起夥伴的信賴感。」不過僅有少數農友能夠轉型成社區導覽員,生態旅遊仍非對症下藥的解方,「要讓在地農業可長可久,劉培東處長認為只有引進友善農業的觀念和作法,才能朝共存共榮的目標前進。」

但一聽到友善農業不使用化肥、農藥,不少農友又卻步了,「畢竟在大家的觀念裡,作物量就等於收入,一定會擔心轉型友善可能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有農友擔心這麼一來農田會被劃為保護區,什麼事都不能做。」這時,擁有豐富輔導經驗的慈心基金會便承擔起緩衝墊的角色。

 對於農友轉型友善耕作的憂慮須一再溝通與互動。慈心綠保團隊在訪查的同時也給予農友許多的鼓勵。

 

借慈心之力 走入農友心田

要做一個稱職的緩衝墊並不容易,若沒有農友們的信任,就聽不到他們真正的心聲,更枉論一起努力,「在我過去推動竹子湖和八煙高厝社區營造的經驗中,發現至少要讓社區裡10%的人認識你,計畫才推動得起來,也就是說,沒有長期蹲點的付出,就沒有攜手合作的收穫。」

特別是在管理處人力與資源有限,業務項目卻有增無減的現況下,若交由慈心基金會蹲點與農友們「培養感情」,不僅讓管理處和農友間有了緩衝,慈心基金會也能運用其專業,如觸手般深入雙方的情境帶來洞察與改變。

慈心基金會專員上山到訪,農友熱情款待。從陌生到熟悉需一段時間了解產生互信。

「例如,我們在推行友善農業前,就已經設想過溝通、推廣、行銷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戰,但慈心基金會實際走進農友的田裡後,進一步發現原來不是每塊田的土地權屬都屬於耕種的農友,有助於我們調整補助、獎勵的機制。」

農友有了慈心陪伴後,國家公園還能做些什麼?「現場交給慈心,管理處能更專心在規範制定和計畫推展上,我們一直朝打造國家公園品牌的願景邁進,希望成為園區內友善作物前進市場的破冰船。」

 農友通過友善耕作審查,取得「綠色保育標章」感覺十分榮耀。

 

打造國家公園品牌  共行健康未來

其實,早在推動八煙地區生態旅遊時,管理處已為當地稻米聚焦出「火山米」的品牌形象,「到這裡我才知道原來陽明山有人栽種咖啡,還有名響一時的草山柑、珍貴的蓬萊米原生種」,這些由火山的土壤和水養育出來的農作物,將一起豐富這個獨特的「火山牌」。

「建立品牌,搭配各服務據點推廣銷售,才能有效串聯生產端與消費端,有了知名度與收入,將吸引更多農友加入。」過去的經驗讓他們知道,比起辛苦勸說參與,不如闢路邀請同行。

陽明山由特殊火山水土孕育出來的農作物除了有「火山米」外,還有咖啡、草山柑、蓬萊米原生種。

 

「陽明山國家公園作為全球首座受到認證的都會寧靜公園,對重視身心靈健康的現代人來說十分具有指標意義,當我們把為土地、為生態、為身體帶來健康的友善農業加入健康國家公園的概念中,將能讓國家公園品牌登上新高度。」

現在,管理處中由企劃課推動社區營造、保育課執行生態給付、解說課推廣環境教育、遊憩課導入社區遊憩行為,都與友善農業有關,也不只與友善農業有關,張順發回望一路至今的足跡,知道很多事急不得,必須等待水到渠成。

「其實很多想法、目標國家公園成立早期就已經成型,但很多事只有國家公園是做不成的,如果沒有社會企業、輔導團體、有機推廣、志工參與、民眾意識等領域一起成熟,絕對事倍功半。」而在推動友善農業這條路上,張順發將和管理處繼續闢路前行,待更多好機緣一同共襄盛舉。

友善農業加入健康國家公園的概念中,將能讓國家公園品牌登上新高度。

※點入看更多→【國家公園裡的有機】山為根本 自明本心─ 陽明山 有明心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