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故事集新書 暨「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 發表亮麗成果
推動農田綠色保育10年有成!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於11月25日共同舉辦「綠色保育故事集暨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成果觀摩會。會中發表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他們的家》,以及2017年起,慈心承接林務局「建構農田生態暨多方參與查證系統之農村綠色經濟永續計畫」,針對綠保田區做生物調查、土壤診斷分析等科研成果發表。林務局局副局長林澔貞與林務局、農試所與特生中心代表一同參與盛會,包含編撰此書作者與書中的多位農友也遠從花蓮、官田等地來到現場分享從事綠色保育的心得與收穫,生態調查專家學者也詳述了田間生物調查的方法與意義。
以故事傳遞農友保育熱情 用科研實證生態貢獻
林務局林澔貞副局長表示:綠色保育是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共同推動的標章,目前已有399位農友通過,面積擴增到601公頃,產品面向也越來越多。綠色保育故事集收錄了農友努力的歷程與成果,看了十分感動。副局長強調綠保計畫一路走來就是想用農田友善耕作的方式作為永續的出路。希望大家用消費支持他們對環境所作的努力,讓他們能持續作下去,並影響更多的人。
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首先談到十年前綠保標章為保育水雉而誕生的緣起,對於十年來,綠色保育已慢慢為大家所認識、農友願意顧生計的同時也能與其他動物共存感到欣慰。蘇執行長認為綠色保育為台灣農業開創了非常棒的發展契機,因為影響到農委會一系列友善耕作體系下的邏輯思考,讓台灣友善與有機合計增加到一萬五千多公頃,為亞洲第二。這成果得來不易,有賴公部門支持、農友與民間組織不斷的努力,蘇執行長呼應副局長的談話:「最主要還是消費者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事情都不可能完成。」
關於慈心基金會跟特生中心農試所一起合作執行的「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蘇執行長說:「這計畫想更精準表達對農友綠保田中生態調查數字,讓人理解農田裡有甚麼。」蘇執行長對於林務局支持表示感謝:「這讓綠保工作能昇華到科學調查,提出更多證據來讓大家知道綠色保育的價值,希望未來能讓綠保工作與農田生態系統能表達更周延完整,這無論是對台灣本身還是邁向全世界都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今日發表的新書─綠色保育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他們的家》編撰者楊越涵,歷經數月奔波採訪,很能體會農友從事綠保的難點,但覺得要說清楚農友在做甚麼很不容易,這些農友給她的印象有如「閉眼單腳站」。因為在耕作過程中沒有既定答案告訴他們怎麼作?有何結果?常需閉起眼睛摸索,還要保持土地、動物、農業間的平衡。而且,一不小心就直接歸零。她很希望大家能透過書中描述多少感受農友對綠保的熱情與辛苦,也希望大家能發現身邊綠保農產品,因為「把東西吃下肚,綠保才有圓滿的結果。」「希望大家看到書中有哪位農友、農產品讓你怦然心動,能毫不猶豫付諸行動支持,用吃好吃的東西來做保育是最幸福的事情,希望大家能把幸福傳播出去。」
一條不好走 但十分有價值的綠保路
會中特別邀請到了當年在台南官田第一批響應綠色保育計畫,目前仍在堅持的農友王耀文,以及因為賞鳥愛鳥而投入農業的宜蘭青農林哲安談談他們各自的綠保之路。
王耀文回憶返鄉務農第一次施灑農藥後,田間隨即浮起上萬條魚屍的場景,至今仍難以忘卻。事實上,第一線農友往往最能體會農藥傷害,然卻苦無農藥之外的其他出路。因此當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2011年在官田推動綠色保育時,王耀文便毫不猶豫加入。儘管面臨轉型初期產量減少、嚴重病蟲危害與家人的不諒解,王耀文仍堅守綠保友善耕作:「為了這塊土地,我不做誰要做。」十年努力下,除了免於農藥危害健康,看到生態回到田裡,水雉也回到田裡築巢很開心,王耀文希望能有更多農友加入。
未滿三十歲的青農林哲安會投入農業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愛鳥,希望用友善耕作來保護牠們。自2014年開始種稻,為吸引鳥類,開始營造適合鳥的棲地環境,包括保留再生稻、管理水位高低讓不同鳥類過來、田埂加寬種植被讓鳥可棲息、以及施灑米糠等對鳥類有幫助的事情。林哲安表示,農民一年四季都在忙,夏天要做友善環境,冬天要保育鳥類的工作,但他感到很開心,因為:「幾年努力下來,都有在做鳥類調查,發現繁殖鳥種有增加,數量也微量增多,重要的是也擴大了友善環境。」
林哲安希望大家除了關心田是否有農藥外,也能多注意到田裡生態,且用科學客觀的方式來研究調查,這些生態是否有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改善。最後他很欣慰地說:「辛苦歸辛苦,種出來的東西是甜的。」
學研專家田調實證 呈現綠色保育亮眼績效
成果分享座談會中,特生中心鄭錫奇主任秘書、農試所研究員向為民博士、特生中心羅英元與朱汶偵助理研究員,分別就三年來在綠保示範田區中進行土壤診斷分析及包含蝙蝠、蜘蛛、蝴蝶等生物多樣性調查做重點說明。
友善環境農業的發展,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參與。為建立綠色保育生態效益之科研實證資料,選定未來長期監測的指標生物,慈心基金會也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農業試驗所合作,以「坪林綠保茶園」、「南投中寮綠保果園」兩處為示範區,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及土壤診斷分析。調查研究發現綠色保育田區較諸慣行農法田區,在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生物數量上都呈現較為優異的表現。以坪林樣區的調查為例,綠保田觀測到的蜘蛛數量不僅是鄰近慣行田的40多倍,更發現從未登錄於臺灣物種名錄中的「多斑普雷尼克蛛」、「波氏緬蛛」等新物種。
學術研究專家用科研調查生態,不僅為綠色保育農田的生態效益提供嚴謹的實證資料,更讓農田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成為農產產量之外同樣振奮人心的可見績效,成為農友堅持下去的動力。慈心基金會也透過生物多樣性宣導、土壤及生態檢測培訓課程,出版動物觀察與棲地營造手冊,以及土壤健康自主診斷手冊,讓農友成為第一線的生態觀察員,形成不斷優化農田生態棲地、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正向循環。
蘇執行長表示,和農民談到田間動物時,感受到不是苦,而是對生命的尊重、關顧與理解,這是農民最可愛,也最值得敬佩的地方,相信吃的人吃出美味之外,應該能感受到農友對土地投注心力所產生的正能量。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多綠保產品到更多人的餐桌,也相信台灣會有更多農民會看到農田生態的重要,在大家的支持下,興起生態保育的革命。
~~「綠色保育故事集暨建構農田生態永續計畫」成果觀摩會花絮~~
※好消息! 綠保農業故事《我們的友善、他們的家》熱烈銷售中,請至:
五南文化廣場、國家書店、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 點我→網路訂購85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