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牧風
圖 /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秋日茶塾第一堂課「有機茶界的米其林大賽座談會」
傍晚五點多,南京東路上的里仁書軒一反平日的靜謐,一群剛從坪林下山的淨源茶場工作人員鋪上桌巾、拿出茶葉和評鑑碗盤等資材,同心協力布置出一個迷你版的茶評鑑現場,邀請今晚參與的民眾,重返今年六月首次舉辦的全國有機茶評鑑現場。
這是淨源茶場在中秋佳節前舉辦的秋日茶塾第一堂課「有機茶界的米其林大賽座談會」,邀請到了首屆全國有機茶 TAGs 分類分級評鑑的主辦方與翠蛙選得主(特等獎),共同來分享舉辦比賽的意義以及參賽心得。
全台灣每年舉辦的茶賽達上百場,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文化與傳統,而全國性的「有機」茶評鑑,則是一直到今年才出現。
承辦首屆全國有機茶 TAGs 分類分級評鑑的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生產組組長曾淑莉,回憶六年前聽到農友感慨地說,自己很認真做有機,為何茶都賣不好。「是不是包裝不夠吸引人?」這句話,讓一直在思考可以怎麼幫助有機茶農的瑠公基金會開始協助茶農設計新包裝。然而,當時坪林兩個有機班茶農將近30位,不可能個別設計,於是請設計公司結合農友的想法,設計出一個以坪林保育類動物翡翠樹蛙為形象的共同品牌包裝。但在現行法規下,有機茶是不能併堆混茶銷售,在設計完成後又醞釀了兩年,整合大家的意見,想出一個能使用共同包裝,又還能區分不同茶農的方法,就是舉辦有機茶分類分級評鑑會。
經過評鑑後的茶行情果然不同,品質受到專業肯定,加上吸睛的精緻包裝,很快就完售,舉辦三年的區域型的茶賽,今年更擴大為全國賽事,有82位農友帶來兩百多的茶樣參與,但與一般茶賽動輒一兩千個茶樣相比,曾組長說有機茶賽像「幼幼班」。雖然才剛起步,但從亮麗的銷售成績已看到成效,相信能激勵農友種茶與製茶工藝的進步,也能吸引更多農友願意投入有機行列。
歷經承辦四屆有機茶評鑑的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生產組組長曾淑莉,總結了這次全國有機茶評鑑會的六個亮點︰
1) 首度結合風味輪的對話語言
2) 線上與線下行銷並進
3) 媒合官方與民間資源
4) 高規格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5) 直播效應
6) 打破茶種適製屬性與高海拔的品質迷思
其中,由於疫情的緣故,採線上直播方式進行,儘管農友們無法像以往都在現場,倒是讓更多關注有機茶的朋友們有機會一同參與,聽到評審們「啜吸」的聲音,看到評審們「推杯子」,面色凝重地共同審慎討論著每個茶樣,如此公開公正的過程也建立了評鑑會的公信力。
而今年更是首次採用茶改場設計的風味輪為基礎,衍生和商品結合的TAGs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將專業術語轉換大眾能理解的名詞,讓消費者想找茶時,可以依照自己對於茶湯的水色、香氣與滋味等個人喜好去觀察與品嚐,不再被茶葉的許多專有名詞搞到頭昏眼花。
今晚的另一位講師,是今年全國有機茶賽得到最高榮譽「翠蛙選」的淨源茶場年輕控場茶師陳芃均。現場民眾好奇地問他準備比賽茶時有特別思考甚麼「策略」。陳芃均笑說其實並沒有,茶場同時契作30多位農友的茶,收來的茶菁各有特色,在萎凋、浪菁、炒菁、烘焙的過程中,都是整個製茶團隊合作接力去觀察每一支茶菁的狀態,適時地進行各種不同的調整,把每一支茶葉的表現持續「精緻化」。就在團隊專注做好茶的過程中,「有機茶王」也從中產生。
今晚最後的重頭戲就是現場民眾擔任「一夜評審」,一人一個小杯、一支湯匙,體驗實際評鑑的緊張與慎重。現場準備了五款茶,其中特意放了風味明顯較差的「老葉」、「走味」兩款,看大家是否能喝出其中的差異。
我自己平常有在喝茶,對於茶葉的外觀還稍微看得出,可是要評到水色和細膩的香氣與滋味,那可真是難倒我了。除了走味茶喝得出來實在不OK以外,其他幾個茶樣的香氣與滋味,實在無法分辨,更加佩服評審的專業。
難得今天在現場體驗評鑑還能喝到獲得金蛙獎跟銀蛙獎的好茶,在評鑑之外,我又煞有其事地多喝兩匙,也跟專家學到可以用「啜吸」,開發自己的鼻後嗅覺去感受茶湯的滋味,真希望不大靈光的鼻子跟舌頭,能夠記住身價不凡的有機茶的真正味道。
至於如何選購茶,茶師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只要對你的味,就是好茶。那買茶對味就好,為何要選擇有機茶呢? 9/23(三)秋日茶塾的第二堂課,歡迎您來找答案。
相關活動資訊:
- 錯過第一堂,請勿錯過9/23, 9/30 → 淨源秋日茶塾課程
- 愛找茶的您請看這裡→10/9-18 2020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官網 - 100茶[有機茶主題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