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相關訊息
相關訊息
相關訊息 2016 / 09 / 01 3715

友善耕作-不只生產食物  也營造生物多樣 

下午「農田生態服務系統」議題,由東華大學李光中副教授主持,李教授指出,在國際間透過邀集相關組織以會員的夥伴關係,合作實踐生物多樣性公約或其他重要發展目標,會員間也有個別努力或合作計畫。台灣並沒有落後太多,去年九月花改場主辦的「生態農業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就把以上國際發展的重要概念都融入主題當中,也作了結合保育與農業的宣示,今年也成為農委會重要政策性的目標,林務局從去年就建立台灣的里山倡議策略的架構,希望推動國家級的網絡,也希望加入國際作交流與貢獻。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專案處長方韻如則以貢寮水梯田的例子說明廢耕的水梯田復耕後,各種的生物都回來了,方處長表示,人禾基金會做的並不是幫助或輔導農友,而是試著找出一個好的機制讓農民與城鎮有好的合作關係,讓生態系可以維護起來。

花蓮農業改良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社區老化與傳統文化的凋零,甚至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生態農業支撐力的降低,除草劑的使用與灌溉溝渠水泥化,以致保育學者認為農業是生態殺手,必須要改變農業目標不只增加生產力,而是在生產與農村發展、環保、社會正義及糧食消費之關係間做最適當的資源分配。副場長並以花改場在花蓮農田長期調查說明,透過農業生產的改善,有機農業的推廣能創造健全多樣的生態系統。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說,特生中心目前在南投推動友善石虎,是農民自發性在地參與的實例,南投縣中寮一群農民主動成立「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目前加入的農地有23公頃,保護了石虎還有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其中有很多單位的協助,慈心基金會也常到中寮關懷。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表示,金山最棒的核心價值就是候鳥,他帶著大家以小白鶴的角度來看美麗的金山清水濕地,並語重心長地指出,因休耕政策讓清水濕地農田廢耕,以致冬候鳥到台灣無處可停留。

20160901 1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特別受邀發言:研討會中很多案例跟林務局有關,台灣的地狹人稠不像比如美洲大陸有幾千公里沒人住的原野,在台灣除了高山外,相當大的面積經常有人活動,農業是其中的一項,台灣推動野生動物保育不能忽略農田生態系,這是為什麼林務局推保育會將農田納進來,這過程牽涉到不同單位及農友權益是漫長一條路,很感謝過去這些年許多夥伴朝相同方向邁進,期待多年後會有更多的成果呈現。

友善實作—充滿毒素的世界 友善農耕值得鼓勵

另一個論壇的主題為「友善環境農耕」,由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陳世雄院長擔任引言人,他表示”We are what we eat. (人如其食) ",而我們身處在充滿毒素的世界,所以食安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陳院長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它,所以各種友善農耕方式都非常值得鼓勵。

生物動力農法:前農技團陳義松團長分享德國的「生物動力農法」。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認為土壤是人類健康之本,人類、地球、宇宙原本是一體的,必須藉助三者的力量來維護和滋養土壤,才能生產出健康的農產品,陳前團長並介紹活化土壤的配方,花費少卻有不錯的效果,這些配方都與大自然的生物、土壤,還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等,具有整體互動的關係。

秀明自然農法:幸福農莊主人陳惠雯因小孩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促使她學習以「秀明自然農法」經營農場。秀明農法強調潔淨的土、自家採種、以及對作物的愛與對大地的感謝。15年來,她沒有花一毛錢買肥料,完全藉由與大自然的共生的自然力,和生產者的心,和4個孩子一起享用大自然的恩惠。她說:「有了真食物,簡單吃就很幸福!」。

生物炭+鴨農夫: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的吳素秋理事長表示,社區將枯木樹枝製作出生物炭,不用化肥和農藥,並結合鴨農夫協助除草除蟲,結果稻梗紮實穩固、稻穗粒粒飽滿,促成「金碳稻」品牌的誕生。今年金碳米更是升級,通過慈心驗證,成為有機轉型期產品。

20160901 4

綜合座談-- 友善農耕是否需要管理?

最後的綜合座談針對友善農耕是否需要管理聽取大家的想法。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大家都很關心有機農業未來的發展,對於友善農耕大家有不同理解,友善環境農業跟有機農業是否相通是大家關心的,因為會影響之後「有機農業促進法」對友善農業如何看待。很多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大多聚焦在ND零檢出,但有機農業的影響是很寬廣的,是從整個地球健康的角度來看。大家一致認為台灣要有更永續的農業未來,但現行有機農業發展受限不是大家樂見的。

台灣是否要從有驗證再發展出非驗證的管理,非驗證要如何管理,要聽大家不同角度的看法。共同會面臨的是友善農耕過程如何判斷?產品如何認定?要考驗大家的智慧。到底政府介入管理這件事希望達成的目的什麼?為何需要政府來管理這件事情,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否則如秀明、樸門、綠色保育,各有不同主張,各有一群認同的消費者支持就可以了,但有更多的農民沒有進入這個系統的時候,如何獲得正確的觀念能夠讓消費者更接納才是要思索的。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這次研討會出席相當踴躍,可見大家相當關心台灣農業的發展。友善環境農耕政府機關不敢講管理,但需要輔導。政府即將訂定的「有機農業法草案」已明確將友善環境耕作納入有機農業,現在已擬定友善環境耕作農產品原則性規範(草案),也廣納意見研議當中。未來仍保有現行的有機農產品的規範,需按規定檢驗合格才能稱以有機名義販售。副署長表示政府可規範友善環境的原則性希望不同農法可自主管理配合農糧署一起來做。關於信任問題,政府如要將友善農業納入輔導要做管理規範,是否要納入法規會一一檢討,也要考慮如何與國際接軌一起把餅,做大讓有機更蓬勃發展。

合樸農學市集負責人陳孟凱:提出「食品供應鏈的雲端影音式履歷」的做法。他表示:現行的生產履歷或各種標章為何信賴度不足?因為容易竄改、作業繁複或不透明,而且要求農友每天填寫生產過程不易做到,一年一次的查驗也無法取信消費者,「雲端影音式履歷」,以用手機拍照錄影上傳雲端,工作完成就紀錄完成,消費者只要一掃二維條碼,整個生產過程完全透明,而且農友一直在凋零中,這套系統可以記錄農友的智慧。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以社群角度出發,認為「共商治理」比政府的管理更重要,期待政府開放溝通,舉辦區域友善農友與消費者的討論會,雙方能有分享與溝通的平台,共同制定出規範原則才能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難道大家要食安問題不停爆發都變成食安難民,才來支持台灣的友善或有機農業嗎?」賴曉芬認為,我們要改變食物系統,建議政府施政重點能移向更多社會團膳與推廣教育上,得到城市消費者的支持。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盧信昌:以「友善農耕與優質消費」為題,談到在社會重整與型塑過程中農民自省、政策扶持與消費參與是一個重點。友善農耕的議題要有環境永續、農村生態的明確發展目標,要能達成農民責任、消費義務的社會共識,並且要有長期政策配合。盧董事建議:我們目前在立法的階段,有許多學習的空間,可以國外的發展為借鏡。

南華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陳世雄:友善農耕還是需要管理,重點在政府的補助與輔導,陳院長覺得農民真的很無奈,環境如此惡劣,第三方驗證又很困難,真的很需要政府資源的投入。

慈心基金會蘇執行長結語:對一個發展中的系統要怎麼做才好,需要前瞻性的看待,也必需謹慎,不要因新的制度而陷入無窮的困境中。對環境生態與健康有直接正面影響的有機農業,推廣二十年多來,目前呈現停滯不前的瓶頸,而民間有許多以有機友善大地的精神默默耕耘的團體或個人,需要有法源投入政府的資源予以鼓勵。一天的研討會無法馬上達成共識,希望大家還能不斷回饋意見,以提供給農糧署做未來施政的參考。

包一個紅包給地球

慈心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