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40期 2019 / 05 / 10 3433

你還記得,上一次看見的野生動物是什麼樣子嗎?曾幾何時,我們認識動物的途徑,慢慢從辨識在身邊活蹦亂跳的牠們,轉變成從瀕臨絕種的名單上,或是路殺事件的新聞中記住了牠們的名字。

「你想想,一般人看到石虎的新聞,是不是哪邊又發現路殺的,哪一年只剩下幾百隻?但在我們中寮不是這樣。」廖景廷稍微停頓了一下,賣個關子。「我們中寮很多綠保農友的田裡都曾拍到石虎,光是看到照片就覺得振奮。」

那些由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及林務局協助架設的自動相機,成為農友的另一雙眼睛,代替他們在日落後,默默迎接把田地當自己家的各種生物。而這些大大小小的綠保田,也儼然成為散落在中寮這片土地上的一個個「動物客廳」。

「石虎,我們可能很難親眼看到,但七、八年下來,我小時候看過的農田景象真的回來了!」林淑貞說起腦中的畫面,語氣中滿溢欣喜,「蛇吃老鼠,大冠鷲吃蛇,看到大冠鷲、石虎出沒,就知道整個環境是健康的。」

而回到田裡的,不僅是充滿活力的生態,家人的認同也隨著外界給予的肯定回到身邊。「剛回家接手的前五、六年幾乎天天跟媽媽吵架,一直到社大有機班的老師帶學生到我的田裡,她才慢慢理解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

師生們熱情的分享,將得來不易的成果轉換成親近的語言,撬動了母親堅決的反對態度,讓林淑貞總算能專注面對多數綠保農友共同的難題。「我們很多農友有那個心,但書讀得不多,行銷上有很大的困難。」

在小孩出生那年,因農藥中毒走一遭鬼門關的廖景廷也坦言,「為了自己的身體,為了讓人跟動物吃得安心,我們要接受產量減半但耕種的力氣卻加倍的狀況,如果沒有消費者相挺,種的人都吃不飽、養不活家人了,要怎麼繼續為動物、為環境努力?」

幸好,回鄉的青農將海綿般的資訊吸收力化為硬斧,一點一點敲破看不見的障礙。「種植過程中我一遇到問題,就會上網查資料,或者採檢體去農試所請教,慢慢就能摸索出更合適的種植方式。」吳俊賢發現,過去宛若工業化生產的慣行農法,讓許多農民反而不認識自己的作物,「作物跟人一樣,要因材施教,它就會把質和量回饋給你,但這中間會經過很多錯誤嘗試,這個擔子都在農友肩上,真的有點重。」

為了尋求能一同擔起重量的夥伴,參加市集活動時的深入交流最能獲得消費者穩定支持,「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不瞭解什麼是綠色保育,所以不管是市集或講座分享,我們都期待有更多機會接觸大家。」

「當然,也需要政府多多宣傳,建立綠色保育的公信力,並且讓通過綠保查證的農友能盡快跟支持自己的消費者分享好消息,這樣善的循環才能像水車或風車一樣,越轉越順。」當中寮在越來越多綠保農友的參與下成為石虎的樂土,做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也準備好,讓台灣成為綠色保育農業的樂土呢?

【綠保石虎在中寮】

石虎是台灣僅存野生貓科動物,貌似家貓,主要差別是石虎有豹紋塊狀斑點。近年來因棲地破壞、食物減少、人類獵捕,已難尋獲其蹤跡,2008年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據研究,苗栗、南投和台中均有分布,全台可能不超過500隻。目前中寮取得綠保查證及申請中的農民共17位,農地面積逾20公頃。

 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