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40期 2019 / 05 / 10 3546

台灣的水雉有多特別,台灣的綠色保育就有多特別。

全世界八種水雉,只有台灣的水雉會替換夏羽和冬羽,而以守護水雉為起點的綠色保育,則是全球唯一由政府納入農業補助的友善農業形式之一。但回首當年,綠色保育的起飛,卻是由一群水雉的墜落作為開端…

文/楊越涵
攝影/侯澔、何孟詞

二〇〇九年,八十多隻應該翱翔天際的水雉在官田地區墜地長眠,牠們肚子裡面一粒粒泡過農藥的稻穀成了最後一餐。為了不讓農田成為水雉的斷魂處,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從二〇一〇年開始,於台南官田推動的無農藥、無化肥友善農法,成為綠色保育扎根的基礎。

如同繁殖季節總能看見水雉爸爸領著小棕刷般的水雉寶寶覓食,綠色保育起步前幾年,也有數位如同水雉爸爸一樣的農友,領著友善農業的願景前進。林士興就是其中一人。

「會想從事農業,是希望為孩子們多存一點錢」,本行為工程師的林士興,就像水雉爸爸總是為孩子瞻前顧後,希望以農業為副業,不僅為孩子存本錢,也為未來的環境存本錢。「一開始我就決定不灑農藥,因為不管是菱角還是稻米,都是吃下肚的東西,而且不只對身體好,對環境、生態都有好處,比起死氣沉沉的樣子,我更希望自己的田充滿活力。」

同樣以不灑農藥作為起點踏進綠色保育的馮陶明珍,有著另一段深刻的體悟。「我父親六十幾歲就過世,我一直覺得跟用農藥脫不了關係」,被許多人暱稱為馮媽的她,在從生病的丈夫手中接下田區前,對農業的認識可說有如學步中的幼兒,「我知道藥不好,但是又不敢不用,只能先試著放少一點,或是等到作物生病了再來投藥。」

農業新手樂當志工的馮媽不放棄友善耕作的返鄉青農 蔡昇諺

這麼一試,開啟了她申請綠保查證的契機,卻也陷入了另一個難題。「以前是菱角一生病,投藥就會好,但現在只能投菌控制,等它們慢慢復原」,一來一往間,菱角的收穫次數變少,採收量也攔腰砍半,「但我們的賣價卻不是慣行的兩倍。」

擁有同樣煩惱的返鄉青農蔡昇諺也坦言,「現在有很多事情還在摸索」,然而,兩人卻同樣不願放棄友善耕作的可能。「馮媽是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志工,我也曾在播種期間幫園區在官田四處撿拾鳥類遺體,我們都知道綠色保育的意義,也希望官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但就現實面來說,要靠作物來維持生計是困難的。」

為此,台南市政府多年前便推出水雉保育獎勵方案,只要在田裡發現鳥巢,且巢中鳥蛋孵育成功就可申請獎勵金,馮陶明珍笑稱,「有些農友申請到的費用比我賣菱角還多,我今年也會來好好研究怎麼吸引更多水雉來田裡築巢。

而林士興認為,綠色保育田應該還能創造更高的價值,「我之前還辦過撐船採菱角的活動,迴響很不錯」,不過,人力不足的問題終究還是讓一腔熱忱暫時偃旗息鼓。蔡昇諺期待,「環境是大家的,保育也是大家要一起來做的事,只要有更多單位、團體出人出力,我們農友都很願意分享這些得來不易的美好成果。」

【水雉在官田】

水雉,為台灣稀有留鳥,喜歡棲息在有菱角、睡蓮等浮水植物的水域中,牠的體態優雅,長長的尾羽在水面行走或飛翔時飄逸美麗,又被稱為凌波仙子,也有人稱之為菱角鳥、葉行者。由於溼地遭受破壞,全台一度剩不到50多隻,1989年時被公告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經過林務局、台南市政府、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台灣高鐵公司、官田區公所等機關團體努力復育,截至2018年底,全台水雉普查數量已超過1,200隻。

參考資料:https://sites.google.com/view/jacanasurvey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