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大地

慈心大地單元

第17期 2013 / 01 / 01 1930

一群具有共同理念的人,為創造經濟生產及生態環境雙贏而繼續努力。原本列為國家重大計畫之一──國光石化計畫,擬定在彰化縣大城鄉興建,鄉民覺得鄰縣雲林麥寮的六輕,污染已經很嚴重了,若再興建石化工業,環境品質將更趨惡化,尤其,台灣西岸海域出現瀕危的中華白海豚,國光石化將導致牠們物種的浩劫,冀望有一取代方案。

經建會經由跨部門協商,提出大城鄉經濟振興方案,農糧署選定農業轉型有機生產作為提振當地經濟的方式,規劃有機農業生產面積達50公頃。其中20公頃將成立有機專區,邀請農民進駐生產。另外,輔導私有農地30公頃轉型有機生產。2012年7月農糧署邀請慈心基金會輔導大城鄉,轉型有機生產。

大城鄉人稱「風頭水尾」之地,即東北季風必經之處,且位處濁水溪末端,惡劣的環境中備感蕭條與凋零。當地農民以慣行農法栽種傳統的大宗作物,例如,花生、水稻、白蘿蔔等,且多為小面積耕作的老農,對於有機農業缺乏認知。要轉作有機栽培,老農覺得困難度高而意興闌珊,加上秋收時,可能值遇東北季風襲來,有鄰田污染之虞,諸多不利因素,增加推動有機栽培的困難。

「事情不在於難不難,在於該不該做,對的事情就應該堅持。」憑藉這股信念,慈心基金會陸續為農友安排了教育訓練課程,以及參訪麻園有機農場、古坑慈心農場,從蓽路藍縷到現今的規模,讓農民了解即使環境條件不利,若願意的話,必定成事。義工跟農友一次又一次的「搏感情」,為他們找出一條可行的路。農友終於鬆口:「大城鄉的土壤條件比麻園好很多,若有一大片的土地,也願意嘗試。」從此,對具有輔導經驗的慈心基金會有深一層了解,轉作的信心也增加許多。

當地有位種植花生的年輕農友王俊傑,在「大城計畫」核准之前,於夏天以慣行農耕方式種植3分多面積的花生,為了累積有機耕作經驗,基金會請他後續遵照有機栽培的方式操作。然而,夏天栽種花生天然災害頻繁,例如,紅蜘蛛、薊馬等啃食嚴重;秋收時,偏逢東北季風提早報到,導致單株的莢數不多,可採收的花生僅剩兩成,加上機採成本高等諸多原因,讓王俊傑想要放棄採收。

遭逢困難的王俊傑,基金會除了持續關心他,並且發動義工協助採收。對義工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讓義工學習、體驗不施農藥的栽種,得來不易。王俊傑感動於眾多義工的襄助,然而內心依舊矛盾:「田區面積太小,轉作有機只會更累,且收入不一定。」在義工不斷地鼓勵與勸說下,他終於了解現今的一切努力,都可培植未來進駐專區的經驗。基金會也會全力協助他繼續走下去,期勉他踏出有機的第一步,發起帶頭作用。拋開猶豫的他說:「既然要做,就以全部面積1.2公頃轉作有機。」確信有機是可行之路,這股新潮流將正式引進大城鄉。

另外,當地輾米廠老闆林世勳,熱切期待透過「大城計畫」讓故鄉轉型發展。熱心的他除了提供場地開會討論,也樂意協助聯絡與整合,主動搭起農友與基金會的橋樑。在他的號召下,已找到志同道合的年輕農民,以不施農藥、化肥的方式種植小麥,成為「喜願小麥」契作的麥田之ㄧ,目前面積已達11多公頃。期待春回大地,大夥一起迎接金黃麥浪。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