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碳中和
邁向碳中和 2024 / 07 / 03 2699

增匯減碳方法學與碳盤查 為有機農業創新局

為促進有機農業對減緩地球暖化作出貢獻,2024年7月2日,慈心基金會與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接軌國際標準,共同開發有機農業增匯減碳的方法學、碳排係數盤查、查驗方法等重要技術。慈心基金會將配合計畫提供有機田區及農務操作人力,進行水稻田的增匯減碳耕作試驗。期望未來協助農友取得產品碳足跡與碳權證明,鼓勵更多農友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

慈心基金會與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有機農業增匯減碳方法學等重要技術。(前排右:臺大生農院林裕彬院長、前排左: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

 

雙方簽署現場,臺大生農院林裕彬院長率同副院長與院內同仁共同見證,林院長表示:慈心基金會在有機農業貢獻有目共睹,在臺大現有的技術基礎之下,一起合作有機栽培淨零碳與本土方法學建立,相信對臺灣有機農業的推動,能更往前邁進一大步。

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對首次與臺大生農學院合作充滿期待:「隨著氣候異常問題,有機農業被視為在淨零碳排有一定功效,這次雙方合作有機農業減碳增匯的方法學、碳排係數盤查是相當重要的工作,也是臺灣農業淨零碳排調查重要的里程碑。」

臺大生農院林裕彬院長希望透過雙方合作,能讓臺灣有機農業往前跨一大步。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對於首度與學界深度合作充滿期待。

 

有機耕作經驗結合量測技術 助農友取得碳權

環境部預計於明年(2024)開始徵收碳費,農業將成重要碳權來源,然而碳匯轉為碳權,必須符合監測、報告與驗證機制,臺大與慈心的合作別具意義。執行計畫中監測作物為水稻,為何選擇水稻?蘇執行長指出:「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而稻作期間湛水及稻稈還田等耕作方式卻是造成水田甲烷生成及逸散主因,加上臺灣水稻耕作面積占總耕作面積近三分之一,如果耕作過程中能有效降低甲烷的產生,對減緩氣候溫暖化是一大貢獻。」

 

蘇執行長進一步說明:「慈心將根據文獻中所提供的減排技術方法,實際田間操作建構,同時由臺大以儀器量測分析完成,未來若產生碳權為環境部承認,就可以向農民推廣。」

為此,慈心基金會將提供設於雲林的慈心大自然莊園有機田區為實驗田,並投入人力配合操作,加上與附近慣行田合作下,兩塊田區以傳統管理方式,和按研究資料中降低甲烷生成技術的不同操作方式來對照,再由臺大生農學院進行碳盤查等資料蒐集與分析。期望透過此次合作,找出並驗證有機水稻田,能有效減少甲烷、氧化亞氮等氣體排放的耕作方式及數據,甚至未來協助各地輔導的農友取得碳權。

 

產學深度合作 為減緩暖化與永續貢獻心力

臺大生農學院表示,根據合作內容,生農學院將進行有機農業減碳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並結合慈心基金會的實際操作經驗,探索適合臺灣的有機農業減碳策略。雙方將合作建立碳排係數盤查與查驗的標準程序,以確保有機產品的碳足跡評估準確性,並支持產業達成永續發展目標。此外,臺大生農學院將舉辦相關的教育訓練活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投入有機農業領域,慈心基金會則將透過實際的操作場域,提供學生實習及實地教學機會,促進產學合作,將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緊密結合。

慈心基金會成立27年來,在推動有機農業過程中經常有和產官學各界合作的機會,這次配合臺大生農學院計畫,是慈心首次和學界深度的合作,且淨零碳盤查不僅符合國家農業發展政策,更是有機農業產業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重要一步。期待透過雙方的合作,提供彼此專業經驗技術,能共同推動有機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提升有機農業的價值,鼓勵更多農友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共同為減緩地球暖化與永續農業發展貢獻一份心力。